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探尋安來駐在所

大學時就對《白石傳說》中〈消失在地圖上的鐵路〉一文印象深刻,這段西林-初見鐵道因為尚有許多未知之處,而強烈的吸引我。4年前剛退伍便跟著蚯蚓去了趟大安山,第一次踏上這段鐵道的遺跡,心中的激動記憶猶新。這一年來又因為幫忙林管處哈崙文史相關的調查而認識了更多花蓮港林業開發的歷史;讀到張雅綿所著的《失序的森林》,整理了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在東部開發的軌跡脈絡,為這段鐵道的誕生與結束作了介紹,又再度有探尋這些遺跡的念頭。


趁著五月初的幾日好天氣,恰堪溪水消退的時機,先選了較近的第一段軌道終點安來駐在所當作目標。這段軌道連接已廢的臺東線平林站(林榮)與安來駐在所,長約22km,從陸測部五萬分一《能高山》圖中可見這段表示為「林用手押臺車軌道」的路線,在恰堪溪南岸緩緩上升,轉入支流平林溪不久抵達第一段軌道終點安來駐在所。

這個駐在所並不是位於理蕃道路,而是位在林業鐵道路線上,而且是一處架空索道的着點,其設置的目的與平地和山地的駐在所可能有些差別。在東部的林業鐵道如木瓜山事業區曾有木瓜警官駐在所,林田山事業區也有高嶺與大觀兩處配置警力的據點,安來駐在所的設置對於伐木作業地的警戒方面可能有些關聯。

地名「安來」的原由不詳,且都出在附近如安來山、安來溪的山川地名裡。觀察其他鄰近據點如中野、見返、初見、大安等地名,似乎也是由日本所移植而來的地名,安來之名或許也可能由此而來。

探尋駐在所的預計路線是由平林溪上溯至適合的位置上切,碰到鐵道路基之後再循線前進至駐在所。實際上,我們上溯平林溪過了攔沙壩不久,就在舊礦路終點紥營,由此往上的溪谷也收成較窄有深潭的小溪樣貌,且有獵路於一些瀑布或峽谷高繞。先嘗試由營地附近覓地直接上切,卻一直爬到海拔700m都沒看到確實的鐵道路基,只好再回到海拔600m左右的高度開始往南腰繞緩上,果然在海拔約660m處爬上一段清晰的路基,先前可能是因為年久路崩或是該段原有的棧橋腐壞而無法判斷路基吧!

清晰的鐵道路基寬約3m,比許多理蕃道路都寬,上頭覆滿闊葉樓梯草,要不是運氣好切上這段,還真不知道要腰繞到何時?接下來就用力跟著走,發現有路底與砍痕,通過幾處溝谷無礙,想必也曾有獵人在這活動。走了約500m,鐵道路基進入一處平臺而後終止,上方有一處駁坎,大門與階梯清晰可見,安來駐在所到了!

抓緊時間摸索這一處遺跡,加上隔天溯溪至稜尾直上駐在所又發現一處建物跡,畫出的整體的配置如圖。



建築物分布在西北向的寬緩小稜上,駐在所大門實測的座標為TWD67 <287518 , 2636878>,海拔694m。鐵道終點的大平臺可能是架空索道的着點站,面向西北。南側有一處駁坎,堆疊的石塊都頗大,駁坎上方是一溝狀通道。平臺北側有發現一截檜木殘材,不確定是否是着點鳥居架的殘件。

駐在所位在鐵道終點大平臺南側高處,有斜坡道與階梯連接,平臺以2-3層駁坎堆砌而成。大門面向西北方,玄關處有掘出水泥地基與柱孔。南側邊界又有一段階梯連接至更高一層小平臺,其一側有明顯石砌排水道,應有建築物。北側疑有通道連接至大平臺上方的一處小平臺,無法判定是否有建築物。駐在所內可發現日治時期酒瓶、瓷器碎片、窗玻璃、絕緣礙子等遺留物,目前都長滿樓梯草與喬木。

沿著鐵道路基往北走,先經過一大乾溝後不久,可見一處鐵道木橋遺跡。木橋跨越一道寬約m的小乾溝,兩端有以木頭與石塊疊砌的基礎,其上殘存兩根檜木製成的橋板,推測是枕木與鐵軌的基礎;橋跡北測有發現一根枕木與生鏽鐵器,與固定鐵軌有關。

一旁又有一處建築物基礎,且下方有大量遺留物,種類與數量都非常豐富。除了常見的酒瓶與瓷器,尚有飲料瓶、化妝品、鋸子等物品,推測是林業相關人員使用的建築物。四處再搜尋其他建築物遺跡,但找不到了,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在此地的據點難道只有這兒???

無論如何,這次的收獲已經讓人心滿意足了。尋找過了將近80年的鐵道並沒有想像中容易,在木造結構幾乎完全腐爛的狀況下,堅實的路基斷斷續續,也算是訓練找尋古道的好地方。站在鐵道終點平臺的邊緣,有條想像中的虛幻鋼索連接到對面的山坡,名叫「見返」、「中野」的索道發送據點,也許將是下一次探尋的目標。

【後記】
1.數年度的《高砂族授產年報》所附駐在所標高中,可查得安來駐在所標高為2185尺。

2.昭和十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發布的《花蓮港廳報》第二十五號訓令將安來警官駐在所與大安警官駐在所削除。從昭和十年與十一年的《花蓮港廳警務要覽》中也可以發現到這兩處鐵道路線上的駐在所於此時撤除。

鐵道木橋遺跡

安來駐在所的正門

駐在所駁坎

駐在所玄關的水泥地基與柱洞

鐵道路基被滿滿的樓梯草掩蓋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