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橘駐在所的探索(一)-壽橋彼端

還記得9年前從麻天久留下至鹿野溪,我們重裝從橋下的崩坡循獸徑,直接爬上了壽橋的北端,壽鐵線橋是我第一次碰觸內本鹿越道路的據點,依稀記得踏上古道的興奮。

想不到接下來的數年,上游的地貌因八八風災發生巨變,無數的崩塌地將砂石送入河中,逐漸填高河床,峽谷深潭不再,從溪底直上壽橋北端的路也不見了。

去年在壽駐在所測繪時,再循著古道去看看橋頭,雖然古道的路況更差了,然而橋頭的樣貌依舊,固定鐵線的駁崁依然完好,看著鐵線伸向對岸的樹林中,那端的橋頭與古道長怎樣呢?

今年計畫著到橘駐在所一帶調查,壽橋成為此行的起點。

從麻天久留的稜尾上攀,不難接近壽橋南端,不到50m的爬升,便看見內本鹿越的下駁崁,南端的橋頭就在不到十米處。

南端的橋頭狀況不若北端完好,鐵索似乎有脫出崩落的跡象,不知道原本是否有與北端橋頭相似的駁崁。而用以拉緊鐵索的張線器(伸縮器/鬆緊器)也清楚呈現,尺寸頗大。

從壽橋南端開始往橘的方向走,古道的路基仍相當明顯。在人類漸漸退出這一帶山區後,仍有動物藉著古道來來往往,走出明顯的獸徑,對牠們而言可說是條高速公路。牠們一代一代生活於此,對於道路的記憶也會傳承吧!

古道迅速的爬升,溪水聲也越來越小,在這段少有人行的古道行走,又重溫了過往在未知地帶探索的樂趣。一路將古道上的雜木枯枝清除,在我們離去後,還得寄望動物們來維護保養路況。

不久,眼前的古道在前方越稜處一片光明,預告著壯觀的景色。果然,古道越稜後進入陡直的地段,硬是開鑿在陡崖上,原本有1~2m寬的路幅縮窄為30~50cm寬,視野大開。若無山羊的膽量,踏上這段險崖路絕對會軟腳的。事實上,我們有時根本得用爬的才能安心通過,不知過往戴老一行人重裝通過的光景為何。

無法生長大樹的地段是絕佳的展望臺,將匯合數道支流後的滔滔主流溪谷之景納入眼底,臨溪處多是岩盤巨石,鹿野溪已有大河氣勢。

我們在通過約百米的險崖路段後,進入一片松林,古道卻反而坍塌地更嚴重,最後沒入崩溝了,看看地圖,從橋頭至此可能連500m都不到,而這兒還只是第一道谷,後段的路況可想而知。

回程不停的回頭看看這段路,還能撐幾年呢?
隱身於遠方稜線下的橘駐在所,以及道路的遺跡們是否還安好....

壽橋。照片出處:《東臺灣展望》,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壽橋今照。

壽橋南端鐵線主索基部,山坡已有滑落跡象。

鐵線橋的大形張線器,用以拉緊鐵索。

從壽橋往橘方向所遇的第一段斷崖路段。

開鑿於岩壁的古道一景。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