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春暖,中旬響起北方中杜鵑的首鳴,迎來山鳥的繁殖季。不絕於耳的鳥語,也暗示著螞蝗隨氣溫回升而蠢蠢欲動,走了半天總算脫離其侵擾,來到溪畔一處空地安營。前幾年來到此地數次,此時環顧四週卻感受到不少變化,原本的溪床長滿虎杖且濕滑無比,在去年圓規颱風帶來的豪雨沖刷後,變得空曠了些,石頭上的青苔藻類也被磨去不少,反而沒那麼難走了。
雲霧籠罩的中海拔溪谷,兩岸檜木盡是苔蘚與地衣垂掛,更顯濕潤。日落前,霧雨暫歇,沿溪漫步,忽見一顆溪石附滿綠色物體,蹲下細看,心底隨即驚呼-這些隨水流擺動的海帶狀藻類,無疑是尋覓已久的Prasiola sp.!
回到帳篷喚來隊友一觀,作些簡單記錄-生育地海拔約2000m,水溫11.7℃,氣溫12.5℃;葉狀體多呈狹披針形,邊緣波浪狀,寬1~3cm不等,長度5~20cm,亦有將近30cm長的葉狀體,數百株密集生長在一1米大小的岩石上,多數沉於水中,順應水流而伸直,也有生長在較淺處的葉狀體不時與空氣接觸。近拍可見深淺不一的綠色區塊,有些氣泡在皺褶內滾動著,也許是光合作用所產生。續往上下游尋覓,也只見另一小群,生長處的流速因無儀器可測量而不明,但並不和緩,反而多是水流沖激之處....
令人驚喜的Prasiola sp.溪菜族群,種類待確認。 |
中國對於Prasiola一屬通稱為「溪菜」,但日本稱之為「カワノリ」(カハノリ/川海苔),或許更能讓人聯想其樣貌。藻類的分類仍有許多討論空間,現今大多描述溪菜屬於綠藻門(Chlorophyta)共球藻綱(Trebouxiophyceae)溪菜目(Prasiolales)溪菜科(Prasiolaceae),此科僅有一屬Prasiola,廣泛分布於極地到溫帶地區的淡水、海水,亦有陸生種類。中日兩地皆有悠久的食用歷史,相較之下,較低緯的臺灣有此物種,也是拜高山林立所創造的溫寒環境所賜。
最初會注意到這種藻類,其實是在臺灣山岳會會員下澤伊八郎攀登大霸尖山的紀行文中。他於昭和13年(1938年)7月前往大霸尖山,行程第3天自佐藤駐在所出發,經檜山駐在所來到登山口,登山路徑自此開始上下數道溪谷,沿途經ガオン.パガワン(註:ガオン即泰雅語gong,指小溪,溪名冠於後)、ガオン.ネッカンビユック、一本松、ガオン.マシボ等地,來到ガオン.カレー時,下澤伊八郎發現溪石上有不明葉狀體緩緩擺動著,一看竟是カワノリ、且有長約1尺的葉狀體。
對自然生態本來就有相當敏感度的下澤伊八郎,在馬達拉溪的這條支流看見溪菜時,便意識到這是一筆特殊記錄而採集了標本,更知道這是熟悉的家鄉味,採了些許加入晚餐,據說相當美味。
原本只是鑽研著日治時期大霸尖山攀登路徑的我,被這段與溪菜相遇的記事所吸引,轉而尋覓相關資訊,卻依然感到陌生,更好奇它們現今是否仍存在這座島嶼,此後行於山溪,總是不時留意這謎樣身影。
日本產的淡水溪菜為P. joponica,由植物學家矢田部良吉於明治24年(1891年)發表。此種生長於本州南部、四國、九州,範圍從北緯37°的栃木縣鹽原箒川,到北緯32°50'的熊本縣八代郡球磨川間,注入太平洋的40餘條溪流上游。本種終年生長,但夏至初秋生長較盛,大致於春至秋季間採集,可生吃或乾燥調味,各產地製品也冠上不同品名,成為具在地特色的經濟水產。
臺灣產溪菜最早由日本的苔蘚地衣研究者佐藤正己報導於學術界,他來臺採集時,曾聽聞阿里山地區溪流中有原生的可食用藻類,便聯想到可能是カワノリ、並幸運獲得營林所嘉義出張所雇員武末直之採取的標本,之後又獲贈同所雇員山下伊三郎採集的鮮品200餘份,以顯微鏡觀察確定是Prasiola一屬,但未確定是否與日本產P. joponica同種。
這個訊息隨即引起對藻類也有興趣的岡田喜一注意,獲得標本鑑定後,依其形態、細胞排列之差異,發表為新種Prasiola formosana,和名臺灣カワノリ。模式標本是武末直之於昭和10年(1935年)10月採集自阿里山長谷川溪(今曾文溪上流支流,後大埔溪)急流的岩石上,海拔約1800公尺。岡田喜一描述葉狀體由單層細胞構成,有倒披針形、竹葉形、楔形、線形等多樣形態,長2~19cm,寬0.2~2.6cm,大致上較P. joponica細長;在營養細胞排列型態方面,P. joponica主要是以4個略呈方形的細胞為單位,較整齊地排列;P. formosana則是以以二或四個略呈半圓、腎形或三角形的細胞相對,不若P. joponica那樣較具規則,細胞間隔也較大。
兩年後,由下澤伊八郎在伊澤山北方「カレー溪」所採集的5份標本,後來也贈與岡田喜一,並將此新產地報導於學術界刊物。這些標本採集於昭和13(1938年)年7月14日,生育地海拔約2800m,其中有長達29cm,最寬處約3.3cm的披針形葉狀體,相當大型。歸途時於更北方的「パガワン溪」(今發源於境界山西北方的馬達拉溪支流,大鹿林道東線14.5K瀑布支流上源)也發現此種,同行泰雅族更提及曾於次高山區取食,顯見臺灣中高海拔山區仍有許多潛在生育地。
岡田喜一與溪菜的緣分一直持續著,昭和13年(1938年)又獲得來自朝鮮半島的標本,由舞坂健太郎採集自咸鏡南道文川郡智仙里。依其細胞排列型態與P. formosana類似,但以葉狀體厚度、細胞大小、橫切面和外部形態仍存有差異,而發表為一變種P. formosana var. coreana,和名朝鮮カワノリ。由於此種溪菜生長在流入日本海一側的河川,讓岡田喜一感到相當有趣,畢竟日本溪菜都生長在流入太平洋的河川,關於他們的播遷與演化顯然有許多問題尚待探究。
不過關於P. formosana的報導,似乎也就此停滯,雖然如今於臺灣物種名錄上有了「福爾摩沙溪菜」之中文名,但戰後研究報告付之闕如,僅有一篇由Yu Feng, Shen所撰寫,列出C. Y. Chao與K. C. Fan於1948年在阿里山地區採得的淡水藻類,其中的Sample No. 10鑑定為P. formosana,於1948年5月16日採集自對高山的溪谷中,此後就再也未見它出現在研究報告,就連發表這些報告的學者身分也是一團迷霧。
今日,隨著研究方法的演進,自分子生物學的角度重新檢視,也使溪菜分類有了變化。韓國研究團隊在2015年的發表,檢測了日本(P. joponica)、南韓三陟(P. joponica)與中國雲南(P. yunnanica)三地樣本,並從朝鮮カワノリ模式標本成功擴增rbcL基因,以色質體基因建構其親緣關係,雖然他們的型態各不相同,但遺傳分析顯示這幾種東亞的淡水溪菜皆歸於一單系群,共享部分序列,建議將這三種合併處理為P. japonica,原學名都視為同物異名。
雖然他們並未取得臺灣的樣本分析,但上述結果顯示形態差異已無法作為主要的分類依據,臺灣的溪菜種類仍有不少討論空間。
研究也提及這些溪菜的生育環境似乎與石灰岩地質有關,南韓三陟的溪菜只依附於小顆石灰岩而生,且該溪正好位在一石灰岩地質區域,雲南溪菜的生育地亦類似;日本溪菜雖跨越不同地質區,但也有報告指出它們在混凝土水道的生長狀況良好,種種訊息都提供了許多臺灣產溪菜生態的研究課題。
回到身旁的小河,她向東流入太平洋,與先前曾記錄到的長谷川溪、馬達拉溪不同,推測溪菜在臺灣播遷的過程並未被山脈或水系所阻隔,應有機會在其他中高海拔山溪覓得其蹤跡,只是分佈零散而未被注意。
溪菜看似柔弱,僅針頭大的假根附著於岩石,相較其葉狀體龐大無比,如何化解水流沖力也令人好奇。小心翼翼地採取了一些樣本放在寶特瓶中,回到山下將其壓製為乾燥標本,等待顯微鏡確認更多細節。
除了近乎1尺的帶狀個體,也觀察到有些幼小溪菜看起來剛要成長,希望下此再來此地能見到更繁盛的族群。
從佐藤正己、武末直之、山下伊三郎、岡田喜一到下澤伊八郎等人,再來到未知的Shen先生,每一次的報告都讓溪菜在臺灣的存在更延續了些。日本環境省因溪菜可能受到森林開發或水利工程影響其族群量,而將其列為「絶滅危惧種Ⅱ類」物種,即IUCN紅皮書物種瀕危等級中的易危物種(VU, Vulnerable)。雖然臺灣溪菜潛在的生育地因位處中高海拔而降低這樣的威脅,但每年總有豪雨帶來的土石流與山洪改變著溪流樣貌,這些溪菜能存續至今,更讓人感受到潛藏於每個胞子中無限的力量。
摘了幾條溪菜加進晚餐湯品,口感與氣味與海帶芽相似,也許有點像懷石料理的「吸物」,不知能否與下澤伊八郎在馬達拉溪的體驗更貼近了些?
1938年7月14日有個滿月之夜,恰與今日此時相同。原本早早入睡的我,不自覺被透進帳篷的月光喚醒,出外便見明月升上樹梢,在霧中環繞著一輪光暈,此時溪谷已是遍地銀光,令人心醉。即使相隔八十多年,相距百里的兩個溪谷,我們仍能共享此景,河中綠帶的舞動如此恆久而神秘,未曾停歇...
參考資料:
佐藤正己。1936。かはのり臺灣阿里山中ニ産ス。植物研究雜誌 12(2):144。
岡田喜一。1936。臺灣に發見セラレタかはのりノ一種ニ就テ。植物研究雜誌 12(7):451-459。
岡田喜一。1938。日本産カワノリ科の藻類。植物研究雜誌 14(7):469-480。
岡田喜一。1938。臺灣かはのりの新產地。植物研究雜誌 14(9):627。
下澤伊八郎。1938。〈大霸尖山征服記〉。臺灣時報 8:104-110。
岡田喜一。1939。朝鮮に発見せられたカワノリの一種に就て。植物研究雜誌 15(7):449-452。
Y.F. Shen。1950。Notes on the freshwater algae of Mount A-li。Taiwania 1:347-357。
Kim, M.S., Jun, M.-S., Kim, C.A., et al.。2015。Morphology and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a freshwater Prasiola species (Prasiolales, Chlorophyta) in Korea。ALGAE 30(3):197-205
石川元康。2020。カワノリ生育地域の環境と人間生活との関わり。日大生活科研報 43:9-16。
世界藻類資料庫:
https://www.algaebase.org
Prasiola sp.與生育地一景。 |
以針頭大的假根附生於石頭,葉狀體隨著水流擺動 皺褶內可見許多氣泡。 |
另一區溪菜生長處,可見其生長於水流與空氣接觸的交界。 |
型態多樣,此株溪菜的葉狀體較寬且有分岔。 |
細部特寫,可見深淺不一的綠色。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