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後崩山堤防紀念碑隨記

回家鄉過年總會抽空到鰲鼓濕地看鳥,去年前往的途中一時興起轉入六腳的北港溪南堤而行,看見崩山村口的紀念碑而駐車一觀。當時只是隨手拍下幾張照片,今年再經此地卻發現碑文風化得更加模糊,想到這些訊息終有一日會消失,因而做些更詳細的記錄。

紀念後崩山興建堤防所立之碑。

紀念碑立於六腳鄉崩山村的東端,呈三層結構,最上部以一顆高約1米,寬約40公分的自然石作為碑體,略面東方。正面書有「記念碑」、「東石郡守齋藤捨雄書」,兩側分別刻有「台南洲知事今川淵閣下」、「六腳庄長黃班爵」等字樣。

第二層嵌有一塊石板,有碑文描述建立梗概。碑文皆為直書,然而因使用的石材極易風化,已有不少文字無法辨識,儘量將碑文抄錄如下:

XX後崩山X
XXXXXXXXXXX
於此築防水堤以XXX於
X竣成部落民等不勝銘感
我等住民對將來之保護維
持愿竭萬全以副當局有志
相謀建立此碑以傳不朽順
列左記工事概要及関係者
為後日之記

工事概要
堤防總延長 七百四十八間
上巾最大二十六尺最小六尺
総工費 八千四百円
內譯六千七百円嘉南大圳組合之拂
  一千七百円部落民XX
工事著手年月日昭和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工事竣功月日昭和八三月三十一日

関係者順位
東石郡守 齋藤捨雄
庶務課長 森安朝清
警察課長 高瀨健次
土木係長 伊藤千秋
郡屬  布川雄二郎
土木技手 秋月宗平
監督區警部補 江頭善吾
監督區巡查部長 宇都宮武男
六腳派出所 塩川仁之吉
仝上 楊金爐
保正 謝寅
有力者 黃志道

昭和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建立

從這些訊息可知此碑為紀念昭和8年(1933年)六腳庄後崩山興建堤防而立,在臺灣日日新報上亦可尋得幾則新聞,描述此地因雨季易受北港溪氾濫致災,而由嘉南大圳組合出資,當地居民勞動協助興築堤防,並建立紀念碑永誌此事,最後於昭和9年(1934年)4月20日舉行紀念碑除幕式。

令人好奇的是除幕式與堤防與紀念碑落成之間相隔數月,暫時猜測除幕式之日的選定有作為皇太子行啟紀念活動之意。當時除了以皇太子於大正12年(1923年)4月16抵達臺灣而作為行啟紀念日之外,各地方政府也會將皇太子親臨該城市或州廳之日視為紀念日而舉辦活動慶祝,4月20日則正是皇太子來訪臺南州之日,因而推測這兩者之間有些關聯,但實際原因仍待更多資料確認。

越過新建的堤防來到北港溪畔而行,此時表層河水因海水漲潮而呈現逆流的特殊景象,原來日治時期舊地圖中標示在河道上的雙向箭頭即是此意,若沒有這裡的地理概念,或許還會混淆上下游方向。

之前在北港遠觀著河水,總有股感覺不出流動的緩慢與死寂,這次離海更近了些,卻有截然不同感受。即使在內陸,看著快速的逆流,亦能直接感覺到潮汐的力量。住在河邊的人們,同時也住在海邊,陸地、河、海之間其實都彼此相連著。

綿延的堤防為沿線村落提供屏障,人也在時代變遷下與大河越走越遠,紀念碑不知不覺成了這種疏離發生的象徵。正如小時候對西南部河川有著嚴重汙染而難以親近的印象,今日的北港溪畔依然散著許多垃圾,環境髒亂,河水汙濁。不同的是,現在感覺得到一些引人好奇注視的生命力,好比盛開的蘆葦、對岸苦楝樹上的一群鸕鶿,還有架在河道中央不知撈捕著什麼的漁網。

支撐漁網的竹竿在逆流的河水沖激下,不停發出咖噠咖噠的聲響,時如無奈咽嗚,也如溫柔絮語,隨著觀看流水的心境而變。無論如何,都成了被炮聲轟炸聽覺的年節中,不時在耳邊迴響起的一段節奏。

紀念碑整體概況。

頂部碑石特寫。

中段嵌有記錄工事概要之碑文。

崩山村旁的北港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