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ツツジ(躑躅)山駐在所的時空遙望

趁著12月的調查活動,在八通關越道路上的杜鵑營地宿營兩晚,這時還不知道這處駐在所的設立,是起因於一件布農族逃離日本人管理的事件。

ツツジ山駐在所駁坎遺跡。2016.12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八通關越道路西段的傳統地名

東埔對登山人來說絕不陌生,在大學時曾開了八通關活動隊,便對座落在陳有蘭溪畔的東埔一鄰留有印象。接著就是那走不盡的日八古道直到觀高,當時這段約15公里,爬升一千多公尺的古道,走起來如同健身跑步機一般無味,直到去年開始當清八調查的雜工,才又對這條路有了新的認識。

我們藉以作為入山要道的八通關越道路西段,除了是東埔部落布農族人的獵場,也是族人擔任登山健行協作的通道。一路聽了部落大哥們講述路上的往事,使遙遠的路途也變得津津有味,不再像以往走得意志消沉了。

這兩年來記錄了一些八通關越道路西段的傳統地名,盡量以接近的郡社群拼音呈現(協助調查的部落長輩們都是郡社群),d的發音為舌尖塞音,記錄如下:

2016年11月4日 星期五

花蓮港廳最早的森林鐵道

近年來越來越多回顧東臺灣林業的史料被整理出來,在林田山、嵐山、木瓜山等運材鐵道的史料、訪談與野外踏查漸漸訴說起這段林業史的同時,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的大安山與林田山事業地資料相較之下少的可憐,尤其是最早的林田山事業地,留存的圖像與檔案資料最少。

不過,資料似乎真的會自己找上門來!

太魯閣戰役相關影像資料整理

關於太魯閣戰役的影像資料,其數量大概是日治時期軍警活動中之首位。隨著資料數位化和民間收藏家的分享,對這相關資料的取得程度也大幅提高。但也因為資料多,使得名稱使用容易出現許多混亂的狀況,例如「討伐」、「討蕃」、「大正二年」、「大正三年」經常被搞混使用,以下是將自己看過的文獻稍作爬梳後所作的整理。

2016年10月7日 星期五

哈崙機關車配置與列車交會二三事

哈崙與嵐山的木材都仰賴鐵道與索道運輸,在各鐵道路線上的火車機車頭,各有其配屬地。如同臺鐵的機務段,司機與助手皆負責該站所出的列車行務。而哈崙與嵐山鐵道都由索道連接高度不同的各段軌道,各段軌道皆有專屬的機車頭負責該區的運行任務。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淺談以老照片考證拍攝地的理論與應用

玩玩照片的今昔比對已經好幾年,原本只當作是上山的趣味,看看前人取的景在過了久遠的歲月後,又有什麼變化,後來又發現在回溯場景的同時,我也能不知不覺站在原拍攝者的位置。在這樣的過程中,累積了一些資料與方法理論,並可以用這種「舊照片考證法」,建構出不少有有趣的成果。雖然稱不上是什麼多了不起的研究,還是嚐試將這些想法消化、整理,期望日後能藉此發現些老照片的新資訊。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ブナツケイ南湖山莊舊事

南湖圈谷的泰雅族傳統地名Bnaqi,為砂土之意,日本人將此發音以片假名寫作ブナッケイ(Bunakei)或ブナッケ(Bunake),中文曾譯作「布那奎」。這兒原本就有原住民的狩獵小屋,也曾為日本登山者的宿營地。隨著臺灣登山風氣的興起,臺灣山岳會於昭和9年(西元1934年)開始進行南湖大山登山路線山屋的興築與募款計畫,與臺北州羅東郡當局交涉後獲得支持,在當地警察與原住民的協助下,於同年11月建造完成キレットイ(Kiretoi)與ブナッケイ兩處石造山屋,由臺灣山岳會會長幣原坦命名為「寄歷亭」與「南湖山莊」,是繼大屯山「振衣亭」後,臺灣山岳會首次建造的高山山屋。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奇萊北峰與「卡利亞諾敏」的探尋

奇萊北峰是我進入大學登山社後,第一次野營攀登的高山,除了體驗生平第一次露宿的經,還有奇萊北峰岩壁的冷峻樣貌,都成為山旅的重要印記。今年因為幫忙調查的緣故,又回到這久違而難忘的山,也帶著不同的心情與準備來拜訪。

2016年5月28日 星期六

鹿角的低鳴

想不起是在何時何地與第一枝鹿角相遇了,但確信自從與野地的鹿角相遇後,身體的某些感官被開啟,偶爾會特意搜尋這些水鹿留下的痕跡,在眼光突然與鹿角相遇的那一刻,湧現驚喜。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モリソン臺的新高登山道開鑿之碑

 モリソン(morison)臺是位在鹿林山莊附近的一處地名,名稱與玉山的別名morrison山有關。此地恰好是新高登山道路接近鹿林山莊時,在鹿林前山北稜的轉彎處,可以眺望鹿林山莊、玉山前峰、玉山西峰以及玉山主峰,是處寬闊的山景展望臺。

2016年5月20日 星期五

馬西桑之行隨筆

【明貢獵路的消逝】

終於來到關鍵的第四天-取道明貢獵路至馬戛次託溪。明貢獵路是我們方便溝通而產生的稱呼,是從馬西桑到阿不郎石洞獵寮間最有效率的路徑。行前問過林大哥路況,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倒是小高說那條路不好走,走過的Salizan也只記得很多上下切。而上河地圖上的路線也讓人不敢太信任,畢竟前兩天在塔洛木溪的下溪與離溪路線都有不小的錯誤,還是靠自己的雙腳吧!


2016年5月19日 星期四

探尋安來駐在所

大學時就對《白石傳說》中〈消失在地圖上的鐵路〉一文印象深刻,這段西林-初見鐵道因為尚有許多未知之處,而強烈的吸引我。4年前剛退伍便跟著蚯蚓去了趟大安山,第一次踏上這段鐵道的遺跡,心中的激動記憶猶新。這一年來又因為幫忙林管處哈崙文史相關的調查而認識了更多花蓮港林業開發的歷史;讀到張雅綿所著的《失序的森林》,整理了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在東部開發的軌跡脈絡,為這段鐵道的誕生與結束作了介紹,又再度有探尋這些遺跡的念頭。

2016年3月20日 星期日

內本鹿區域山名一二事

很久以前就在想,內本鹿一帶的中文山名是從何而來。很幸運的從史丹福大學圖書館藏的地圖中發現數張昭和19年製版的1/50000臺灣地形圖,上面已標註許多今日仍沿用的山名,所以這些特別的山名應該是自日治時期就開始使用了。

圖幅 出雲山 https://purl.stanford.edu/kd826xh6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