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是「萩坂山」還是「荻坂山」?

萩坂是太魯閣山區的一處地名,顧名思義是生長著許多萩草的坡道。這段急坡從鶯橋到萩坂埡口越嶺,之間的2.5km約需爬升550m,已算是當時道路的「難所」。道路的南方有一座山頭也以此為名稱為萩坂山,海拔高度1277m,埋有一顆6347號三等三角點。從中橫豁然亭至洛韶之間看這條鋸齒稜線非常壯麗,每座山頭都搶著爭鋒,由於他的東北方座落著シキリヤン(西奇良)社,所以也稱西奇良山。

無論是在經建一版還是三版的兩萬五分之一地形圖上,都顯示為「萩坂山」。但若鍵入「萩坂山」作為關鍵字搜尋,資料竟寥寥無幾,這是因為大家已經習慣用「荻坂山」來稱呼他了。而回溯一些資料,又發現萩荻之間的互用(誤用?)由來已久,應有正名的討論。

地圖與文獻:
關於此地名在地圖上的出現,目前所能看到最早是出現陸地測量部在昭和10年、昭和11年(地上寫真測量)所測量的五萬分之一臺灣地形圖《タビド》中,此時萩坂山的基點已埋設完成並標示於地圖上,標高1277.1m。合歡越的路線也清楚地描繪在圖面中,並在シキリヤン駐在所到越嶺鞍部間標註上「萩坂」二字。而由吉田初三郎所繪製,於昭和10年(1935年)出版的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中,也清楚出現了萩坂的地名,是地圖資料的另一證據。


從日治時期期刊全文影像系統所查到的數篇文章亦能佐證。至少共找到有8篇文章以萩坂稱之
。其中由台北一中登山隊記載於<タロコより奇萊主山北峰‧合歡諸峰を越ゆ>一文,此行程在合歡越尚未完成的昭和4年(1929年)進行,就已有萩坂的地名出現,比地圖資料更早。

有趣的是,在吉田忠男的<合歡山越と太魯閣峽(其九)>以及<山の魅力 重なる登山コ一ス(其の五)>這兩篇文中是以荻坂稱之,又讓人不禁困擾何者正確。若是以台北一中的遊記所撰寫的年代最早來看,這兩篇的荻字不排除是作者誤用,或是印刷排版選字時的謬誤。

字義方面:
從字義解釋,萩與荻是兩種完全不同科的植物。根據現今的分類,萩是一種豆科胡枝子屬(Lespedeza sp.)植物;荻則是歸類於禾本科芒屬(Miscanthus sp.),多群生於濕地,可於水陸兩生,應與蘆葦之類植物相近。雖然造字之時尚無現代植物分類學的概念,但以植物生長的習性來看,慣於生長於濕地的荻,其出現於太魯閣內陸的可能性較小些。


當初由誰於何時命名已不可考,是否由於當地生長著茂盛的萩草而得名呢?
時過境遷,經過數十年的演替,再訪當地也不一定能在當地再尋得萩草的蹤跡吧。

2018.3後記:
萩荻間的誤用不只出現在地名,在人名中也不少。如萩野末吉誤寫為荻野末吉,萩原榮袈裟誤寫為荻原榮袈裟,這些例子頻頻出現在日文舊籍所翻譯的作品或是古道相關專書中,往後在引用人名時不可不慎。

參考資料:
地圖
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1937.五萬分之一臺灣地形圖タビド
經建一版1/25000地形圖
經建三版1/25000地形圖

日文舊籍
金崎秀一。1943。<冬の合歡越え>。臺灣山岳彙報15(2):5-6
西川榮一。1936。<臺灣の屋根を行く>。《臺灣鐵道》290:108-115
吉田忠男。1935。<合歡山越と太魯閣峽(其九)>。《相思樹》31:2
河崎寬康。1936。<合歡山を越ゆる(承前)>。《臺灣警察時報》244:101-109
作者不詳。1938。<タコロと合歡越>。《旅と運輸》10:5-7
作者不詳。1939。<山の魅力 重なる登山コ一ス(其の五)>。《旅と運輸》46:15-16
實川太郎。1941。<合歡越え>。臺灣山岳彙報13(2):10-11
增田福太郎。1936。警務局長一行の合歡越え(三‧完)。臺灣警察時報251:40-45
增田福太郎。1937。<合歡越え蕃村の旅>。《臺法月報》31(12):20-29
鹽澤亮。1935。<合歡登山記(二)>。《短歌雜誌原生林》1(6):7-10
臺北一中登山隊員。1930。<タロコより奇萊主山北峰‧合歡諸峰を越ゆ>。《臺灣山岳》5:70-83

調查報告
李瑞宗。1999。《合歡聯絡古道歷史沿革與景觀資源之研究》。花蓮:太
魯閣國家管理處。
楊南郡。1988。《太魯閣國家公園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花蓮:太
魯閣國家管理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