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翻越サラマオ鞍部

霧氣聚積,在天色尚明之際,終於得以告別數小時的顛頗,在產業道路旁的一處空地安營。鑽過芒草,看見人造林底的植被稀疏,地形平坦,穿插其間的道路遺跡在幽暗的林下更顯清晰,舊地圖上標示的「サラマオ鞍部」,顯然有些故事等待發掘。

這裡是北港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合歡與白姑山群間的最低鞍。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系統別分布圖〉中,學者忠實保留著「Biyokun」此一傳統地名,也與《大甲溪流域(slamaw)司拉茂戰役調查與研究》中,由族人所口述記錄的Kuri Byukun相印證,但語意與緣由仍待查。

鞍部是與山峰相對的明顯存在,也常是人類依循本能在遷徙時所選擇的通道,鞍部因此在年復一年的腳步裡,疊加著古老而厚重的印記。從Binsebukan到Mlepa、Slamaw,以至於更北邊的Sqoyaw、Piyanan,為了尋覓新天地而不停翻越,成了一種族群精神。

然而這種翻越的精神,也被殖民者以佔領或控制作為行動意志所貫徹。日人同樣看見了鞍部擁有的交通效率,使它成為探險、征討行動入侵的缺口,不只是サラマオ鞍部,サクサク鞍部、シルビヤ鞍部(後稱ピヤナン鞍部,今思源埡口)都是類似的存在。當遷徙的通道轉變為軍警輸送路,而國家所傾注的能量蓄積得如此迅速,自此宣洩而下的歷史洪流也越過一道道稜線,襲捲著這裡山與人。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系統別分布圖〉
標示有
サラマオ鞍部與Biyokun之傳統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