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1日 星期二

翻越サラマオ鞍部

霧氣聚積,在天色尚明之際,終於得以告別數小時的顛頗,在產業道路旁的一處空地安營。鑽過芒草,看見人造林底的植被稀疏,地形平坦,穿插其間的道路遺跡在幽暗的林下更顯清晰,舊地圖上標示的「サラマオ鞍部」,顯然有些故事等待發掘。

這裡是北港溪與大甲溪的分水嶺,也是合歡與白姑山群間的最低鞍。在《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的〈系統別分布圖〉中,學者忠實保留著「Biyokun」此一傳統地名,也與《大甲溪流域(slamaw)司拉茂戰役調查與研究》中,由族人所口述記錄的Kuri Byukun相印證,但語意與緣由仍待查。

鞍部是與山峰相對的明顯存在,也常是人類依循本能在遷徙時所選擇的通道,鞍部因此在年復一年的腳步裡,疊加著古老而厚重的印記。從Binsebukan到Mlepa、Slamaw,以至於更北邊的Sqoyaw、Piyanan,為了尋覓新天地而不停翻越,成了一種族群精神。

然而這種翻越的精神,也被殖民者以佔領或控制作為行動意志所貫徹。日人同樣看見了鞍部擁有的交通效率,使它成為探險、征討行動入侵的缺口,不只是サラマオ鞍部,サクサク鞍部、シルビヤ鞍部(後稱ピヤナン鞍部,今思源埡口)都是類似的存在。當遷徙的通道轉變為軍警輸送路,而國家所傾注的能量蓄積得如此迅速,自此宣洩而下的歷史洪流也越過一道道稜線,襲捲著這裡山與人。

《臺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系統別分布圖〉
標示有
サラマオ鞍部與Biyokun之傳統地名

【白狗隘勇線前進行動概要】

接續著明治43年(1910年)的霧社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以及明治44年(1911年)的バイバラ、大甲溪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明治45年(1912年)4月開始的「白狗マレツバ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以下簡稱為白狗隘勇線),試圖建立自躑躅岡(今慈峰附近)往白狗,沿北港溪前進至マシトバオン(Masitoban,今瑞岩)、マカナジー(M'knaziy,今紅香)、ムカタータ(M'ktata)等地,再爬升通抵サラマオ鞍部,構成一囊狀隘勇線,以控制北港溪沿線各部落,並威嚇大甲溪流域的サラマオ(Slamaw,今佳陽、梨山)、シカヤウー(Sqoyaw,今環山)等部落。

此線於明治43年(1910年)其實已試圖開鑿道路,連接サラマオ、シカヤウー社,於シルビヤ鞍部(後稱ピヤナン鞍部),與宜蘭開闢而來的縱斷道路相連。自霧社、白狗至サラマオ鞍部之間道路長約8里29町54間,但往ビヤナン鞍部的路段則因沿線部落情勢不穩而中止。隔了一年後的白狗隘勇線推進行動以修補此道路為由,告誡此區部落頭目與勢力者勿因大批軍警入山而誤解,以掩飾即將到來的武力討伐。

前進隊長為南投廳長石橋亨,副隊長為同廳蕃務課長長倉用貞,以六個部隊分段佔領區域,另有砲隊與輸送隊再加上人伕共兩千餘人力投入,目標向サラマオ鞍部建立隘勇線。

藉著《理蕃誌稿》與《臺灣日日新報》中的龐雜訊息,試圖在地圖上勾勒這些行動軌跡。警察隊從躑躅岡砲臺往下到白狗監督所,分段佔領北港溪右岸各社,並前進至上游,在ムカタータ社附近分兩路-伊藤部隊沿稜線北進至「8485尺高地」,再往東接近サラマオ鞍部;依田部隊自溪底「合流點」處北進,攀升至サラマオ鞍部東側,接著往西於鞍部會合,同時也往東沿稜開展防備線。

行動自明治45年4月26日開始,在初期便有數次衝突。此行動目的雖在逼迫北港溪流域各社繳出武器歸順,但最主要的抵抗力量大多來自大甲溪流域各社,亦有來自宜蘭方面部落的支援。サラマオ鞍部是一道天然屏障,使日方自南方佔領此線時處於劣勢,而參與戰鬥的原住民更在鞍部北面構築掩堡加強防禦,サラマオ鞍部也成了如漆崎山的戰地。

除了稜線之外,處於所謂「囊狀隘勇線」底部的河床也讓泰雅族獲得狙擊優勢。第一次衝突發生於4月28日,依田部隊為了後送負傷隘勇與糧食之隊伍,在返回仲本部隊佔領地時,於「合流點」附近遇約60名泰雅族人圍攻,陣亡巡查2名(菅野數馬、岸永常次郎)、巡查補2名、隘勇5名;5月3日又發生規模更大的衝突,前往巡視戰線的前進隊副隊長長倉用貞與第三部隊隊長仲本政敘,加上巡查、隘勇、搬運工等,共58人的隊伍,在鄰近前次衝突地點,與埋伏於此的80餘名泰雅族發生戰鬥。日方有35人死亡,包括長倉副長、仲本隊長、巡查3名、巡查補2名、隘勇14名、搬運工14名,為白狗隘勇線前進行動過程中,最多人員死亡的單一衝突事件。

隨著5月進入梅雨季,道路阻斷與溪水增高也妨礙著行動。雖然日方在人數與武力的優勢下逐漸掌控サラマオ鞍部,並沿稜向東拓展防備,但在北面構築掩堡的泰雅族人依然不時出沒前線,一直要到沿線火砲據點建立後,才逐漸顯現壓制效果,並促進了收繳槍枝的速度。

推進行動在6月告一段落,於6月5日進行解隊典禮。隘勇線雖然大致控制著北港溪流域內的部落,砲臺也俯視著沿線部落,但對於鞍部北方大甲溪流域諸社,控制的程度依舊有限,僅能達到阻斷對外交流的功能。

從サラマオ鞍部一帶往北的展望。

【火砲的旅程】

驅車前往サラマオ鞍部的途中,先來到梨山文物陳列館看看這裡的兩門火砲。它們是白狗隘勇線前進行動的參與者,如今軀體冰冷而斑駁,想像火砲從遠方的戰場越洋而來,運送到山脈深處所經歷的種種,總會湧現許多感觸。

較大的一門火砲,是許多山友知悉的帝俄製三吋速射野砲,最初考慮其射程足以攻擊距離較遠的カヨウ社而運上サラマオ鞍部。此砲為日俄戰爭之戰利品,今日亦見於霧鹿砲臺、ワバノ砲臺、臺博館等地,訴說著國家之間,以及國家與原住民之間爭鬥的歷史。

另一門較小的火砲其實也相當特別,仔細辨識其上留有「FRIED: KRUPP.」、「ESSEN 1888」、「No 38.」等印記,可知悉此為知名武器製造商克虜伯公司於德國埃森工廠製造之火砲。實際測量其口徑75mm,砲身長度約1550mm,推測為「克式七珊半山野兼用砲」。常閱讀《理蕃誌稿》者對此型砲應不陌生,其中曾提到其最大仰角約9°,最大射程約5公里,可使用榴彈或榴霰彈。在五年理蕃計畫中曾於佐澤臺、バロン山、カウイラン、立鷹、三角峰、千倆山、松永山、太田山、李崠山、ロチエン等地配置過,是廣泛使用於臺灣山地的火砲之一。

目前已知存於臺灣的此型砲極少,此砲甚至可能為僅存的一門,就製造年份而言也比一旁1900年代製造的三吋速射砲早上許多,是相當珍貴的文物。

它來到臺灣的歷史脈絡不如三吋速射砲那般清晰,除了可能同為日俄戰爭的戰利砲之外,以其製造年份(1888年,光緒14年)正值清政府與克虜伯公司往來密切的時期來看,亦不排除是甲午戰爭時所獲得。克虜伯公司在近代火砲發展的地位舉足輕重,清朝洋務運動時期便大量購置克虜伯砲,也促進中國近代對於火砲的認識與發展;甲午戰爭中被作為戰利品的火砲中,便有為數不少的克虜伯砲。梨山文物館這門火砲的身世,相當值得探究。

從《理蕃誌稿》與《臺灣日日新報》中擷取白狗隘勇線前進行動時的火砲動向資訊:

5/13 17:00克式山野兼用砲與七珊山砲運抵サラマオ大鞍部。
5/15 上午自白狗監督所起運三吋速射砲,順利通過第一與第二鐵線橋,於當日抵達ムカタータ高地中繼所,由於上游道路遭連日降雨破壞,暫停運送。
5/17 沿線砲臺大致完成配置:
 躑躅岡-七珊野砲一門
 マシトバオン突出點-四斤山砲一門、迫擊砲一門
 マカナジー高地-七珊山砲二門
 圓山-九珊臼砲一門、六珊山砲一門
 ムカタータ高地-山野兼用砲二門
 標高八四八五高地-七珊山砲一門
 サラマオ大鞍部-山野兼用砲一門、七珊山砲一門、三吋速射砲預定於日內安裝。
5/19 三吋速射砲自ムカタータ高地中繼所再度起運。
5/20 凌晨,三吋速射砲運抵サラマオ鞍部,砲擊サラマオ主社カヨウ;10:0-11:00以克式山野兼用砲與七珊山砲攻擊對方掩堡;22:00以克式山野兼用砲攻擊青山部隊本據地前方掩堡。
5/21 6:00 以克式山野兼用砲攻擊同掩堡下方水源地活動之原住民。

這些來到サラマオ鞍部的火砲在大正2年(1913年)「キナッジー方面討伐與追加行動」與大正9年(1920年)的「サラマオ事件」中仍繼續使用著,後來又移至氣合或椚岡駐在所俯視著此區部落,最後來到梨山文物館的一角。

凝視著砲口,仍能感受到一股壓迫感順著膛線直擊心底。閱讀火砲本身被製造以及使用的歷史,串聯著從個人到族群,乃至於國家到全世界不同尺度都發生過的殖民歷史,提醒著人類控制彼此的慾望曾經滿溢著,向各處投射出無數恐懼,持續著掠奪與被掠奪的過程

梨山文物館的兩門火砲
右為帝俄三吋速射野砲,左為克式七珊半山野兼用砲

克式七珊半山野兼用砲近照
砲輪為仿製品

克虜伯公司製造印記。
包含公司名、鑄造年份、商標以及火砲編號。

【沉重的古道】

隆隆砲聲已成過往,當初最激烈的戰線上,如今已有產業道路蜿蜒。

紮營在馬路邊的感覺相當奇特,這裡確實有股與世隔絕的寧靜,但相隔好幾個小時,甚至半天內仍還是車經過,即使就只有一輛,這種與文明之間的微妙距離,總是比身處遠離人群的森林中感受到更多寂寥。

從サラマオ鞍部往東的一連串緩稜,散布著相當多駁坎、夯土牆、凹坑等遺跡。它們就這麼靜靜地被落葉覆蓋著,與一百多年前的激烈衝突相比恍如隔世,也因這種反差,才會一再地刺激心底的種種化學反應,令人嘆息與回味。這或許是我們不滿足於僅僅走過古道,而是想藉著了解更多往事,讓這些遺跡無論是在視覺與想像中都變得更加立體的原因。

為了尋找サラマオ砲臺,來到鞍部東側曾以「7334尺高地」之名所記錄的小山頭。理論上,砲臺會位在高點並儘量降低射擊死角,但這裡的小山頭幾乎都被改造為據點,不易確認砲臺位置。如今周圍已成樹林無法展望,卻在附近看見一座石砌的三層臺階構造孤立於森林一角,其頂端空無一物,或許原有旗杆或墓標之類,畢竟這一帶是當初依田部隊試圖攻佔サラマオ鞍部時,首先遭遇衝突的區域之一,而藏原仁一警部補便是在4月29日戰死於此區。

附近有一段坡度不小的的古道,路徑清晰。往北會通往蕃地地形圖中的サラマオ監督所,往南應可通往溪底合流點,在時間限制下雖然無法繼續探索,卻也在心中埋下另一段旅程的種子。

回到鞍部遊走,尚可見不少鳥網殘跡,就像深林某處遇見的鋼絲與獸夾,是被遺棄許久的陷阱。翻越這裡的不只是人類,還有鳥類、昆蟲等遷徙著的生命,牠們跟隨著氣流或記憶,這類看不見的線條所引導,在不同的時節通過這裡。而有人也了解其習性,在附近張開巨大的鳥網,撈捕著賽鴿或是某些能被賣到鳥店的獵物,重複著人與人之間的掠奪過程。

從鞍部往西有條攀登塔班山的山徑,自此到海拔約2560m山頭之間的稜線上,不時可見道路與據點遺跡。這是當初近藤部隊從ムカタータ社經過今日稱為「摩里克安山」這處曾被作為據點的高地,而後往上延續到稜頂「8485高地」,再往東北方至鞍部與依田部隊會合的行動路線,而後有部分路段也成了隘勇線。此稜亦不時可見凹坑、夯土牆隱藏在草叢中,甚少被登山者與山老鼠所注意,據點之間略呈等距離出現,像是長城上的烽火臺。一路觀察著地形,揣摩著彼此的攻防概念,也是種特殊的古道體驗。

夜裡,讀著存在手機裡的幾篇參考文章。其中一篇由加藤洞源在大正2年(1913年)留下的〈生蕃討伐〉記事,內容血腥得令人不忍細讀,卻又是不得不看的真實歷史。

白狗隘勇線的建立開啟了動盪歲月,隔年(大正2年)的「キナッジー方面討伐與追加行動」,從新竹、宜蘭、南投三方面以規模更大的警察與陸軍協力,吞噬著北部泰雅族最後的自由土地,使這裡的山再度染上無數鮮血。

加藤洞源將此時參與南投方面陸軍部隊,於カヨウ社討伐的見聞記錄下來。有別於官方史料經由選擇後去除情感的呈現,此份記錄如實呈現著日軍的瘋狂,以及泰雅族所受的苦難。他的文字延續著寫真帖中那些原住民被包圍的定格影像,讓快門按下之後宛如地獄的場景持續撥放於腦海中。

這樣深的傷害,讓沒有文字記述的原住民,至今依然流傳著佳陽河階被稱為魔鬼島的過往。我們也深刻了解到,那些在各地部落裡流傳著的坑殺、毒殺事件並非空穴來風,這些被當權者剔除的資訊,只是以幽魂般若有似無的形態流傳至今。

在日軍與泰雅族之間極度對立的施暴關係間,加藤洞源的心境是相當令人好奇的。他直白表現出對原住民的偏見,也無法擺脫身為共犯的事實,卻又顯露出一絲面對慘狀的悲痛與憐憫,他是否認知到這份筆記在未來將會成了暴行的證言,又或許將此視為一種救贖,大口吐露著小人物身處其中的荒謬與無奈。

至少,這些筆記在今日仍告誡著人性確實存在著如此黑暗的一部分。

這些記錄,讓行走古道的腳步再也無法輕鬆自在。蜿蜒山中的小徑在視覺上確實是美麗的,但細看卻會發現它們的存在,大多伴隨著殘酷的征伐,此時腳下的道路便像是一道癒合中的傷痕,等待著有心人的察覺。因而不得不提醒自己,在許多古道的角落或許都存在這類沉重的歷史,而舊籍之外看不見的部分,實在是太多了。

サラマオ鞍部東側山頭駁坎遺跡之一。

近サラマオ鞍部古道之三段駁坎基座
疑為藏原仁一墓標基座。

自「8485高地」往南方群山展望
此地曾為伊藤部隊根據地,留有夯土牆遺構。

自塔班山山徑東望サラマオ鞍部
前方緩稜東接更孟山,為依田部隊佔領路線。

サラマオ鞍部北面山景
依田部隊與近藤部隊分別由左右兩側稜線前進至鞍部會合

【被窺視的旅程】

血腥屠殺的記錄令心底震動許久,也引人繼續回溯這道傷痕源頭,短暫告別了三個月,又來到北港溪底尋覓著其他現場。

越過梨山與華岡,再從翠巒而下,在產業道路上不時看著サラマオ鞍部,由高到低,最後來到溪底,與當年警察隊前進時仰望著鞍部的視角會合。

聖誕節的前夕,幾波冷空氣已將楓樹、欅木、千金榆等落葉樹換上紅黃色彩,極為繽紛。從溪底農路到目的地合流點之間大約三公里,皆是寬廣的河床,像極了鹿野溪上游令人懷念的景象。但這裡的動物足跡少得多,取而代之的是從農地沖刷而下的垃圾、建材,河水也因優養化而充滿藻類。身處島嶼地理核心的山區,這裡濫墾的程度有如化外之地,是令人悲傷的荒涼。

為了尋找當年兩次規模較大衝突的地點,帶著《蕃匪討伐記念寫真帖》的幾張影像一路比對。或許百年來的地貌也改變了不少,一路看著山稜,比對起來仍有些困難,即使原本立有戰死者的紀念墓標,可能也早已沖刷得不見蹤影了。

走了約三公里多的河床來到合流點安營,除了因支流未受汙染,也方便隔日上探通往サラマオ鞍部的道路。在下午的空檔,爬上蛋糕般層層疊起的河階,在地圖上被兩條支流夾起的狹長山頭探索。一如推測,這裡是雙方必會佔領的要地,除了平坦處留有石牆駁坎,左右兩側與最高點的小山頭也都有疑似作為崗哨的駁坎。此地在白狗隘勇線推進時,曾先後派遣近藤部隊竹中分隊與大岡部隊吉田分隊駐守於此,主掌物資輸送事務,在隘勇線建立後也設立了合流點分遣所。

遺跡中留有一座無刻字立石,看起來就像是一座墓碑,插在以石板疊砌而成的小平臺,或許與「サラマオ事件」有關。時間是白狗隘勇線推進行動後的十年,即大正9年(1920年)9月18日凌晨1時,サラマオ原住民約60人襲擊臺中州能高郡轄下的合流點分遣所,守屋義見巡查夫婦、菊地禮一巡查夫婦及其長子、巡查小島辰十郎等6人被殺害、馘首,警手黃其武亦當場死亡;巡查湯其福、陳球,警手宋阿順、劉願哭、林清元、黃立賢等6人逃往マリコワン警戒所避難。雖然日方接獲報告後立即派遣人力支援,但椚岡駐在所也隨即於當日上午11時遇襲,同樣有多人死亡,駐在所亦被焚毀,這一連串的騷動以「サラマオ蕃騷亂事件」或「サラマオ事件」稱之。

關於合流分遣所的襲擊事件,《臺灣日日新報》則揭露了更多訊息。被馘首的巡查菊地禮一之妻キヨノ當時懷有身孕,其腹中胎兒亦被取出馘首,再加上2歲的次男亦被馘首,故實際死亡人數合計為8人,與《理蕃誌稿》記載的6人不同。此訊息之真偽仍待探究,但殺害胎兒之事亦見於佐藤春夫的〈霧社〉一文,他的臺灣山地之旅正好遇到サラマオ事件發生,因而深深影響著霧社與能高越之行的氛圍與感受,同時也側記了一些軍警行動。佐藤春夫於9月22日自埔里前往霧社,仔細記錄了中途從茶店女老闆所聽來的過程,從中不難感受到胎兒被馘首之事成了一只大眾注目的焦點。(此消息或許是從前一天刊登此事的臺灣日日新報上所得知的,該日報導的死亡人數計7人,尚未計入菊地禮一的次男)。

這種作為雖然令人髮指,但回顧加藤洞源所記錄的種種,不免有以牙還牙的復仇之感。日軍早先於佳陽社施加的暴行幾乎不為外人所知,而媒體與讀者僅接收到片面訊息,處於弱勢的原住民也被迫承受如此觀感。這種掌握權力者選擇性地公布或強調訊息的過程,仍在今日的社會作用著。

參與此事件後續支援行動的警部補下山治平、佐塚愛祐等人,以及包括莫那魯道在內被日方納為「味方蕃」被操縱的原住民們,在接下來的數十年又牽扯出許多事件。將這些人與事一一放置在時間軸線上,就像是許多小紊流互相攪動著,最終有如蝴蝶效應般形成一股難以抵擋的風暴。其實在佐藤春夫自霧社回到臺北時,來到他隨身帶著的《臺灣蕃族志》之作者M氏(即森丑之助)家中作客,而M氏在談論起サラマオ事件時,也歸因於高壓的武力討伐,顯見這些衝突並非無法預測,有股明知風雨欲來卻無力扭轉的無奈。

立石前方放著幾根頗新的菸頭,應是獵人所放,好奇著他們會如何描述這裡的故事呢。

楓葉火紅,坐在林子裡向下看著,外帳在溪床上極其顯眼,不禁想像起襲擊者的視角。事實上,一整天都被這種窺視感所包圍,白天走在溪床時被如影隨形的農園所俯瞰,來到已收窄的支流紮營,依然難以隱藏我們的身影,從天幕往外看去,也正對著種植著茶葉與蔬菜的稜線。入夜後,製茶廠與工寮逐漸點亮燈火,偶有機車頭燈移動著,卻又悄然無聲,無時不刻都像是被某些視線對準著。也許這是一種心理作用,但當年的警察與原住民都確實有類似感受,躲藏在樹林裡的原住民監視著警察,而後警察又以高地的砲口對準部落,充滿敵意的目光交織成一道道直線與曲線交錯的火網,至今仍撈捕著我們的好奇。

火光溫暖,若從上頭望過來會是什麼樣子呢?

柚突然說:「好像有探照燈,照的高度跟我們差不多的樣子!」

我一開始半信半疑,過了幾分鐘後,游移的光束竟越發清晰,也確定是有人正以探照頭燈搜尋著獵物。他看不見紮營於支流的我們,我們也如同觀察著獵物般,在他接近的同時充滿期待,卻也有些緊張。

光束越來愈近,最後從下游不遠處的稜邊鑽出光點,朝我們緩緩而來。馬上拿了幾根柴放進火堆,讓火光照亮四周,以免成了電視新聞的標題。

「喔!你們是來登山的嗎?」

ㄟ~算是吧,來這裡走走。」我鬆了口氣回答著。

對方傳來令人安心的口音,緩慢而溫和。他是位年紀約六十多歲的原住民,拿著一把高至胸口的獵槍,從頭到腳都包著厚厚的衣服。我們彼此寒暄了一陣,畢竟有好一段時間沒在山上遇到在地人了,「問路」總是一種最捨不得停止的交流。

原本不想打擾他的「工作」,但心底卻不自覺地問起下午在合流分遣所看到的遺跡與立石。

「有些原住民喔,都給他稱日本墳墓。」
「日本時期的時候喔,我們這裡的每個角落,為了防敵人(指原住民),他就是砌石頭有沒有.......」

我們說明這趟為了尋覓一些古戰場而來,他也開始隨興的分享。

「....以前的確是有,有些某種的摩擦的時候。因為我們在地原始就在這邊耕耘,種植小米跟地瓜,然後日本警察就是有一個那個M'rqwang....那個叫什麼?...一條路直線到霧社嘛,他要配給物資的時候要請我們原住民,要背,跑去霧社那邊背背背回來的時候,可能是有些原住民,可能挪用,就開始發生爭吵.....我們背他們的物資的時候,可能是有少,他回來還要點數,沒有點到齊,他日本就直接.....」

「我們這邊就是每天都有人,有時候一組兩組,每天都是利用這個夜間的時間來活動。」
「我的孫ㄚ都在都會區那裡謀生啊,你們老家哪裡?」

我在雲林」、「我在高雄
可是我們兩個人現在都住在花蓮,那大哥你住在哪個部落呀?

「ㄟ~M'kbubul,就是翠巒。」
「你們就是今天從底下沿著走上來喔?哇,你們比我們原住民有經驗耶。」

沒有沒有沒有!你們比較厲害,我們晚上要睡覺,你們晚上還要工作。

「那~我就這樣,走一走啦,你們慢慢烤火,要注意到那個保暖阿!」

好,祝大哥順利!

短暫的相遇溫暖著我們的心,即使這些描述未能成為百年前事件的驗證,但至少知道這山裡還是有人們的足跡,且聽起來相當頻繁,他們將會編織更多的故事。

睡前放了幾根柴在炭火旁,或許這位長輩回程時可以用上。

北港溪底往上游望去的山景。

合流點,曾先後為近藤部隊竹中分隊與大岡部隊吉田分隊屯駐地
右方稜線為依田部隊前往サラマオ鞍部之途徑。
日後此處設有合流點分遣所,並修築通往鞍部的道路。

合流點分遣所駁坎。
      
合流點遺跡內的立石。
疑為サラマオ事件之紀念物。

【回望.古戰場】

一夜過去,未聞槍響,也沒有感覺到腳步聲經過。回想昨夜剛入睡便作了很多的夢,卻一個也記不得了,只有與長輩的相遇依然清晰,即使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依然有種與這裡的山多了些連結的美好。

順著合流點分遣所旁的古道往上,一開始還看見相當新的菸盒、瓶罐,但古道很快便失去蹤跡,便直接在陡坡往北上切,爬升到海拔約1650m才再度接上古道。道路寬約2至3米,被玉山紫金牛與杜鵑的枝條所掩蓋著,但完整的路基仍然容易辨識。

這片山坡生長著不少栓皮櫟(Quercus variabilis),也是當年警察隊便注意到的「キルク樹」,即作為軟木塞(cork)的木材,日文也有クヌギ(椚,椚木)一稱,泛指Quercus一屬的殼斗科。過去此隘勇線有一名為「椚木坂」的分遣所,而梨山文物館附近亦有「椚岡」之駐在所名,顯見這是令日人留下印象的原生樹種。栓皮櫟生長在相對乾燥或是有林火擾動的區域,郡大溪、丹大溪流域仍相當多,北部可見於大甲溪、馬達拉溪等流域。從サラマオ鞍部的舊照也可見當時的植被除了旱作之外,多為茅草與零星的栓皮櫟林,但在燒墾或焚獵等擾動消失後,如今已演替為森林,梨山一帶更已開墾得難以想像舊貌,眼前這些零星生長於此的栓皮櫟,已是凋零中的遺族。

道路坡度和緩,就如蕃地地形圖示意以之字轉折上升,偶遇幾處駁坎遺構,可能是分遣所或見張所。來到海拔約1800m時的緩稜時,道路反而變得模糊難辨,不過此行本來便以緩稜作為探路終點,最想探尋的則是這段路上回望北港溪的風景。

《臺灣蕃地寫真帖》中留有幾幅白狗隘勇線推進行動時的影像,其中有幾張標示著兩次溪底衝突事件位置,應是在這段之字路上拍攝的。鑒於昨日走在溪床時,尚無法確認地點,這次在這段之字道路上的回望山景便變得格外重要。幸好在樹林一路包圍的道路上,仍然找到了一個崩塌,從這處小窗口一窺山景的變動。

不停地在舊照與今景之間比對,百年來的河水沖刷,使兩岸地貌改變不少,但仍能以稜線與河流的相對位置作為參考座標,對古戰場的位置也更有掌握。

回程來到稍早上切至古道處,繼續循古道而下。這段道路的坡度變大,在海拔約1630m處越過稜線時,有一處疑為分遣所的駁坎據點,之後便往西北彎進溪谷。續行不到兩百米遇陡壁,再以之字轉折往南,但隨著越往溪谷接近,地形更加破碎,道路也越來越模糊,終至崩毀,只好高繞回早上迷失古道路徑之處,但對這條道路的走向已有大致了解。

帶著匯合的訊息,離開合流點踏上歸途。在行經每道稜線時再次多加比對,總算在距合流點下游約一公里多,「摩里克安」山東北方的河床看見與舊照相同的山景,距離上也符合《理蕃誌稿》中的描述。雖然這個地點與標示著兩處衝突地點的遠景舊照有所出入,但也就順手留下影像作為參考。

在重疊的影像裡,百年來的溪床似乎一樣開闊,被襲的絕望與氣勢高昂的衝鋒,種種氣息似仍於此流動著。

如果沒有舊照,這裡也只是個絲毫提不起注意的河床,人們匆匆行過荒涼的礫石地,不會有特別的感受。確認戰地這件事,除了是好奇心驅使,更期待有族人來此回顧自身歷史,畢竟這裡是他們先祖曾在捍衛某些價值時獻出生命之所。

在旅程的最後一刻確認了一些事,心情也放鬆了些。再次回望那山稜幾秒,光從壓低的雲層底與サラマオ鞍部之間的空隙透出,就像發亮的眼睛一般,此時幾道微風吹來,像是被山所吐出的氣息包圍著。突然發覺這幾個月從不同角度觀看這山的同時,我們早已被祂所看顧著,甚至是一直被懷抱著的。昨夜那種被窺視的不自在感,此時也煙消雲散。

對山而言,人也許從未真正翻越過什麼。回顧這些世代累積的紛爭,束縛著彼此的解與和解,也不停地築起一道道無形的障礙,這或許才是每個人不得不去翻越的山稜吧。

自合流點通往サラマオ鞍部的古道一景,寬2-3公尺。

〈(サラマ)大鞍部中腹より合流點則ち北港溪を望む〉
(一)輸送隊衝突場(明治45年4月28日);(二)5月3日長倉副長敵蕃と衝突の場所
《臺灣蕃地寫真帖》,遠藤寬哉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山谷今景
○處為遠景舊照標示之兩處衝突發生地
☆處為參考近景舊照判定之「(二)」5月3日衝突發生地

遠景舊照標示之(一)、(二)兩處地點近景,即合流點下游百米處。
明治45年4月28日依田部隊後送傷患與輸送隊伍遇襲地點。

〈明治45年4月南投廳白狗方面討伐の際 長倉副長一行の敵蕃と衝突の場所
激戰の後長倉副長及び仲本警部は拔刀奮戰中敵彈に中りて戰死す〉
《臺灣蕃地寫真帖》,遠藤寬哉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參考近景舊照判斷的第二次衝突發生地
長倉副長與仲本隊長等人於明治45年5月3日遇襲之戰鬥地點
位於合流點下游約一公里之溪床。

M'kbubul與眾多砲臺,與山的對望。

參考資料
《理蕃誌稿》
《臺灣日日新報》
大甲溪流域司拉茂(slamaw)戰役」調查與研究
下級兵士がみた植民地戦争 台湾における「生蕃討伐」と加藤洞源
王學新 加藤洞源「大正2年臺灣原住民討伐記」譯解上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87/2624中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88/2631下 https://www.th.gov.tw/epaper/site/page/189/2643


附錄

在推測サラマオ鞍部附近的路線時,由於相關地圖的缺乏,建構起來有些吃力。在《蕃地地形圖》〈白姑大山〉一圖裡,雖然描繪著從北港溪攀上サラマオ鞍部的路線,但測圖時間為大正4年(1915年)8月,距離隘勇線前進行動已有五年,期間還經歷大正2年(1913年)「キナジー方面蕃社討伐竝追加行動」,這些地圖只能顯示出某時間點的道路狀態,剩餘部分仍需從文字敘述裡來推測。

這些自行擷取的訊息並不完整,但花了許多時間,也不忍刪去,故將這些隨筆整理如下,強烈建議有興趣者仍應從原始文獻中自行消化。

一、4/25發佈行動命令書,部分隊伍之行動概要:

內田部隊(第五部隊)-隊長內田教四郎,分隊長森喜太郎、石川周藏
佔領躑躅岡砲臺至マシトバオン社之稜線,出北港溪與近藤部隊聯絡,主力於マシトバオン社附近待命。

近藤部隊(第四部隊)-隊長近藤小次郎,分隊長松本?、竹中清太
經通抵サラマオ之本道,佔領マカナジー南側高地,並派出一分隊守備テビルン社至北港溪、白狗監督所間區域。

仲本部隊(第三部隊)-隊長仲本政敘,分隊長河野通好、菅原甚吉
續行於近藤部隊,佔領ムカタータ社北方高地,守備マカナジー社至ムカタータ附近輸送路。

伊藤部隊(第二部隊)-隊長伊藤泰作,分隊長屋嘉比柴清、佐佐木龍治
續行於仲本部隊,自ムカタータ社北進,佔領8485尺高地,與前往サラマオ鞍部之依田部隊取得聯絡。

依田部隊(第一部隊)-隊長依田盛雄,分隊長梶原正一、藏原仁一
續行於伊藤部隊,自ムカタータ社附近經本道前往サラマオ鞍部,與伊藤部隊取得聯絡。

大岡部隊(第六部隊)-隊長(兼一分隊長)大岡義韶,分隊長吉田德次
守備躑躅岡、シヤバジヤン間隘勇線,主力布置於白狗監督所。

豬俁砲隊-隊長猪股宗治,分隊長馬場要次郎

輸送隊-隊長坂茂七郎,分隊長長崎重次郎、安則三之助


二、以部隊角度建立之重點訊息:

近藤部隊:
4/26 5:00行動開始;7:50占領マカナジー社南側高地
4/28 7:10命竹中分隊前進至依田部隊佔領地下方之合流點;13:00長倉副長自躑躅岡出發經白狗,前往近藤部隊佔領地。
5/2 竹中分隊返回本部,改由大岡部隊吉田分隊駐守合流點負責輸送。
5/4 13:46臺中支援隊森山鐵太郎自臺中往埔里出發。
5/6 應援隊抵白狗本部
5/8 臺中廳森山鐵太郎之支援隊(森山部隊)與近藤部隊交代事務,近藤部隊專職白狗合流點之道路開鑿。

依田部隊(青山部隊):
4/26 5:00行動開始,續行於近藤、伊藤部隊;17:00-18:00 梶原與藏原分隊在サラマオ鞍部南方約20米發生戰鬥,原民隘勇ウロツカン等二人戰死。
4/27 7:20佔領鞍部東方500米7334尺高地;8:00發生戰鬥;10:00前往水源地(與根據地約25町)取水之隊伍發生衝突,二名隘勇戰死;11:00大岡分隊於支援依田部隊途中,於マカジーハン社下方溪畔發生衝突,巡查高橋幾助身亡;11:00電話開通;18:00大岡分隊與依田部隊會合。
4/28 後送負傷隘勇與糧食之隊伍,在返回仲本部隊佔領地合流點附近發生衝突,陣亡巡查2名(菅野數馬、岸永常次郎)、巡查補2名、隘勇5名。
4/29 1:30-2:30佔領鞍部之攻擊行動,藏原分隊前往7384尺高地,萩原分隊出於其左翼,梶原分隊前往サラマオ鞍部;5:30佔領サラマオ鞍部,豎立日本國旗,藏原警部補重傷戰死,改由萩原分隊長替代;梶原分隊於根據地後方三百米處發現飲水;18:20電話開通。
4/30 自サラマオ鞍部往シカヤウー方向築壘;10:00梶原、萩原分隊遭遇衝突;17:00巡查今井甚三郎中彈死亡;17:50衝突,巡查竹中義一重傷不治;20:30-21:55占領本據地至7860尺高地北面70米之三處掩堡。
5/1 14:30梶原分隊與伊藤部隊屋嘉比分隊取得聯絡,佔領サラマオ鞍部。
5/2 17:30電話開通
5/6 15:00-16:50 佔領7860尺與8387尺高地間鞍部,控制サラマオ與シカヤウー社原住民出入之通路。
5/7 10:00 零星衝突,新設掩堡被來自8387尺高地前方五百米處狙擊,以臼砲反擊
由依田部隊長代理長倉副隊長職務,青山繁太郎接替依田部隊長職務,改稱青山部隊;23:30與伊藤部隊間電話開通。
5/9 12:00 零星衝突,新設掩堡被來自7860尺高地前方五百米處狙擊,以臼砲反擊
5/18 10:40梶原分隊第七班遭遇狙擊;13:50竹中分隊遭遇狙擊,兩次衝突皆以臼砲反擊

伊藤部隊
4/26 行動開始,續行於仲本部隊,於8485尺高地下方森林露營。
4/27 6:40佔領8485尺高地,距仲本部隊遙遠,地形險阻,缺乏飲水,餐飯由仲本部隊輸送。
4/28 一警備員派遣取水途中遇襲死亡
4/29 16:10二名隘勇於取水途中遇襲死亡
4/30 16:30-17:00 與依田部隊方面連絡行動開始,命河野分隊於8485尺高地與鞍部間屯駐五所,佐佐木分隊於鞍部樹林中屯駐八處要所,屋嘉比分隊自鞍部至高處駐紮,然天候不佳,聯絡行動不順。
5/1 14:30屋嘉比分隊與依田部隊梶原分隊取得聯絡,佔領サラマオ鞍部
5/2 警戒區域零星衝突。4:20屋嘉比分隊發生衝突;16:00第二分隊發生衝突
5/7 23:30與青山部隊(原仲本部隊)間電話開通
5/19 12:30 本據地西北方三百米森林中擊退埋伏者
5/28 19:00 本據地西南方掩堡遭狙擊
5/30 15:30 屋嘉比分隊遭遇狙擊

仲本部隊(山田部隊)
4/26 18:00電話開通; 安置七珊山砲於マカナジー高地
4/29 高塚警視與長倉副長抵達仲本部隊根據地
5/3 7:50 長倉副長與仲本隊長等人自依田部隊根據地出發,9:10通過大岡部隊吉田分隊屯駐之合流點不久後遇襲,雙方衝突激烈,吉田分隊與石川分隊聞槍聲後赴援,日方死亡35人,包括長倉副長、仲本隊長、巡查3名、巡查補2名、隘勇14名、搬運工14名。
5/11 桃園廳警部山田久次郎接手仲本部隊,改稱山田部隊

其他
4/27 高塚警視前往近藤部隊佔領地,大岡部隊率一分隊往鞍部,並向依田部隊輸送物資
4/28 內田部隊留下石川分隊駐防後,於7:30佔領仲本與近藤兩部中間之一小高地築造掩堡
13:00前進隊本部移轉至白狗監督所,
5/2 為加強物資輸送,設中繼站於ムカタータ社下方;大岡部隊吉田分隊至合流點專掌輸送計畫
5/3 長倉警視、仲本警部補亡。
5/4 松本部隊崎部分隊至ムカタータ高地,天候狀況劣化
5/6 石橋隊長巡視伊藤部隊佔領地,臺中廳森山應援隊抵達
5/7 高塚警視巡視依田部隊
5/9 高塚警視自青山部隊根據地出發,經ムカタータ高地與石橋隊長、依田副長會合,一同歸白狗監督所
5/12 16:30 ムカタータ社頭目表達歸順之意
5/13 17:00克式山野兼用砲與七珊山砲運抵大鞍部
5/14 下午開始強降雨,河水逐漸增高
5/15 上午自白狗監督所起運三吋速射砲,通過第一與第二鐵線橋,當日抵達中繼所,由於上游道路遭連日降雨破壞,對外交通杜絕,暫停運送;內田部隊石川分隊第一掩堡迫近溪水,於15:30撤退,合併於左岸掩堡。
5/17 沿線砲臺布置大致完成
5/19 三吋速射砲自ムカタータ高地中繼所再度起運
5/20 凌晨,三吋速射砲運抵サラマオ鞍部,砲擊サラマオ主社カヨオ;10:00~11:00以克式山野兼用砲與七珊山砲攻擊對方掩堡;22:00自鞍部砲臺以克式山野兼用砲攻擊青山部隊本據地前方掩堡。
5/21 6:00 以克式山野兼用砲攻擊同掩堡下方水源地活動之原住民。
5/22 山本新太郎警視抵ムカタータ高地,與高塚警視交代事項;石橋隊長認為砲擊佳陽社之效果有限,改為部落間操縱。
5/24 ムカタータ、ムカブーブル、ムカジーバン頭目至ムカタータ高地表達繳出槍枝之意願。
5/25 砲擊マレッバ各社
5/26 以三吋速射砲向ムカタータ社避難地進行威嚇砲擊
5/31 以三吋速射砲砲擊佳陽社
6/3 前進隊解隊

5 則留言:

  1. 請問疑是藏原的位置約在何處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

      因我未留下航跡、點位等記錄,其實也無法精準描述其位置。若您已到該山區踏查過,對這些道路、據點的分布概況已有基本瞭解,或許討論起來會比較有默契。

      基本上,若反覆比對蕃地地形圖中的路線與「⊕サラマオ」(監督所)在今日地圖上的位置,並試著找出其南方通往「合流」的道路遺跡,順路下行,應可在不遠處的道路東側見到這處疊石遺構。

      以上訊息供參考
      謝謝您

      刪除
    2. 已找到 ,發現有隘路通往溪溝方向 疑是取水路 。

      刪除
    3. 感謝您的訊息! 有機會再重返舊地看看~

      刪除
    4. 1950m 通往溪溝腰繞 接進地圖水線約150m 路崩

      2050m 腰繞路通往水線上方 路底有ㄧ防衛據點

      2130m 有林道路基通往鞍部方向 應原本是可從產道越嶺鞍部到這側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