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3日 星期日

大水窟駐在所之水

去年在清八西段的調查中,曾在大水窟池的北側瞥見過去的輸水管線遺跡,今年再訪,原本想找找附近的活水源,卻有些意外的發現。

從大水窟山屋後方(北方)走走,便可斷斷續續尋得用來輸水的亞鉛管與鐵線,這是日治時間山區駐在所常見的輸水設施,只不過大水窟一帶空曠無比,還得每隔一段距離立好用於架設輸水管線的木樁,成為追跡的線索之一。

就像找獸徑般,緊跟著線索不放,輸水路通過大水窟池東方明顯人工開挖痕跡的「營盤址」(個人仍持保留態度),往北與清古道交叉轉西南,越過小稜後顯現出令人驚訝的樣貌。

小稜由於是輸水管線轉彎處,還特別架有門形木樁,以利分散不同方向的施力。而轉稜後續往北的木樁更是接連數根都還立著,在空曠的草原上構成一幅特別的遺跡景色。

此後管線接上一道乾溝上源,這是日八快到大水窟之前,大水窟山登山口旁的溝谷,然而此地仍然無水,輸水路繼續往北延伸。特別的是,乾溝上源有明顯的人工挖鑿痕跡,約有兩段直線宛如溝渠,長約100餘米,寬約50-70cm,深30-50cm。筆直的溝渠在平坦的草原中顯得特別不自然,溝底仍可見到木樁、亞鉛管與鐵線遺跡,推測是為了讓輸水管線的坡度平均,使水得以順重力往下而刻意挖鑿出來的。

管線通過人工挖鑿區後,再越過小稜轉往北、西北方。雖然仍有木樁遺跡,但越來越多的砂土與灌木也漸漸將遺跡掩埋,最後消失在灌叢中。只聽到米亞桑溪的源頭在遠方發出細微的聲響,會是這條輸水路的源頭嗎?

經過老闆弄哥指點,大水窟駐在所圍牆的後方,還有兩個圓鐵桶凹槽遺跡,推測就是這條輸水線路的終點。翻翻地圖估算,這條輸水線路可能也要架設至少3公里!

過去曾聽林大哥說嚴冬時期,大水窟駐在所警員會移往米亞桑駐在所避冬。這次看到這些輸水線路的遺跡,覺得這兒的警員就算在嚴冬以外的時節,面對水源的需求而架設如此長的管線,無論是巡視水路或是面對乾季水源不確定性的辛苦,可能也不亞於嚴冬吧。
大水窟山屋附近的鐵線與亞鉛管跡。
轉稜處的門形木樁。


轉稜後的連續木樁遺跡。

木樁經過歲月洗禮後,變成特別的藝術品。

人工開鑿的溝。

亞鉛管與鐵線捆綁方式。

木樁鐵線捆綁方式。

鐵線相互連結方式。

門形木樁捆綁方式。
大水窟駐在所圍牆外東側的鐵皮桶遺跡。

大水窟駐在所輸水線路概略示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