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八仙山鐵道的邊陲 - 尋覓臺灣森林鐵道的最高點

在好幾年前與畢業的山社伙伴造訪了白姑大山,雖然當時因故未登頂,卻對路途中的一些地點留下深刻的印象。

從三錐山前往司宴池的途中,攀升至海拔將近2800m處,有一處高約3米的拉繩落差。落差本身並不難通過,走過的人大概也只會作為途中的有一個小記憶點,倒是當時來到這裡,便發現站在落差底下,腳底踏實的三米寬路基往兩旁延伸,毫無疑問是舊時運材軌道的遺跡。

眼看著這路基已被重重杜鵑佔據,也就沒去前探。轉眼又過了幾年,竟又因緣際會地頻繁出入白姑山區作調查,終於又有機會看看那長滿灌木的路基彼端,究竟通往什麼樣的風景。

司宴池南方山腰運材軌道路基一景。
把目光暫時移到陸地測量部的五萬分之一臺灣地形圖,八仙山林場的運材路線從佳保臺經由數段索道攀升,已延伸到白姑大山西南側,建立起黎明、旭ヶ丘、白岩等據點。但人們在地圖測繪之後,仍持續追逐著檜木,跨過十文溪來到新八仙山,將砍伐區域延伸到白姑大山的西北方,這都是在陸測部地圖上看不見的路線。

在戰後的地圖中,少有清楚路線圖可參考。中研院臺史所的資料庫裡覓得兩張砍伐計畫圖,已是難得的資料。在民國34年的八仙山事業地砍伐基本圖中,除了與陸測部皆有標示的路線,亦有新八仙山的上下線運材路線,很可能是日治時期建設到最後的進度;而民國35年預定砍伐計畫圖中,運材的鐵道已越過白姑大山的西南稜線,並預定往白姑大山的南面前進。

經過哈崙與嵐山的調查,猜想林務局檔案室裡應有八仙山鐵道相關的資料等待著有心人。我雖有心,卻沒有計畫經費支持,靠著自己的雙腳走過也是個方法。

從拉繩處往西方前探,杜鵑已不若前幾年來時茂密,路上的砍痕說著同樣有好奇的人前來此地。沒多久便看到地上被收集成堆的瓶瓶罐罐,不免令人嘆氣搖頭:「難道不能讓這些器物維持原位拍照嗎?」

面對遺跡,人們似乎還沒有建立一套適當措施,每當驚喜的發現遺址,便隨意移動文物。經過數十年少有擾動的現場,原址功能的脈絡往往就這樣被毀了。

細看這些器物,大多是戰後所遺留。有公賣局的綠色瓶子、粗糙瓷器、生鏽罐頭;但也有印著富士山圖案,質地精緻的茶杯與碗,甚至有DAINIPPON的啤酒瓶,若戰前的軌道尚未興築至此,這種日治時期器物也可能是從其他據點被移至此地使用。

運材軌道路基的上方也分布著兩三處大小不等的平臺,房舍平臺的輪廓相當清晰,有通道相連,平臺同樣散落著舊時器物、火爐、屋架、金屬管、鐵軌等,這一帶顯然曾經是熱鬧的工寮群。

再往西行,便遇上從空照圖可見的帖比倫溪上游崩壁。沒想到已侵蝕到運材軌道,約有10米的路基被崩壁吞噬,看起來可能只是近幾年才發生的事。高繞通過後,鐵道在鐵杉林下穿梭,雖有箭竹,但比起稜線上密不透光的箭竹林,這裡簡直可說是高速公路。就這麼一路帶到接近白姑東南峰東鞍的東南方,海拔一直維持在約2780m左右。

原本還妄想著若能一路腰繞到吉他營地的下方,省去翻越白姑東南峰的辛苦,也不失是條白姑的替代路線。只是看看陡峭的山溝仍然無水,我們預定調查的兩棲類出現機會降低,箭竹也越來越高密,也就沒什麼興致再往西探。

再返回拉繩處往東探,林底乾燥,松針鋪地的舒服林相與剛才截然不同,反而沒發現什麼近年來有人探訪的痕跡。

粗大的鋼纜盤繞在地上,尚未被歲月侵蝕殆盡。沒多久便見左側接連出現兩處約8mX10m的大平臺。大量的器物散布平臺與下方山坡,可見當年此地的工寮群之大,規模稍可比擬哈崙的舊木瓜。照理來說,這種伐木時期據點應該也會有個地名,只是得往林務局的檔案與林業人的記憶深處尋找了。

工寮平臺旁的山坡可發現闢有好幾層的階地,推測是苗圃,所以此地或許是苗圃工寮的遺址也說不定。但維持苗圃最重要的水源呢?縱使我們看到鐵管,想沿著鐵道路基試著探探能否碰到有水的溪溝,仍然受阻於高大的箭竹。過了工寮往東北的路況越來越差,植被越來越密,前一天為了接近登仙溪的源流已鑽了夠多的箭竹,現下已提不起勁去衝破這道高牆了。

這一段鐵道的海拔將近2800m,比起阿里山哆哆咖線,以及嵐山、木瓜山、林田山鐵道的鐵道高點都還要高出一截,幾乎可說是臺灣海拔最高的運材軌道。但此地的扁柏紅檜稀少,只有鐵杉堪稱豐富,在過去以林木作為重要資源的年代,開闢鐵道路線至此砍伐鐵杉究竟能獲取多大的利益呢?

白姑山群被無盡的箭竹包圍成一處黑暗大陸,除了或許隱藏其間的新物種,舊時的八仙山林業史也尚未見到更加深入的描述,就像那每次造訪都聚攏著雲霧的山群,想了解他們的樣貌,除了一來再來,還得碰碰運氣吧!

參考資料: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書類 <林業部各事業地斫伐計畫圖(民國34年度)> 識別號:LW1_01_045_0028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書類 <林業部各斫伐事業地位置圖(民國35年度)> 識別號:LW1_01_045_0015


工寮遺址一景。
部分鐵道路基亦以石砌駁崁作為邊坡。
遺留山間的鋼軌。

印有富士山圖案的茶杯。
正港的黑人牙膏,在此工寮群不少。

林業人的帽子。
遺落在某處乾溝中的臺車構件。

三個錐狀物,用途待解。

8 則留言:

  1. 你好~想請教一下,你在這裡看到的是不是,白仙洞招待所
    我在FB的名字叫陳嘉權衡風林火山),如果你願意的話,可否加我
    對於你的探索分享很有興趣~
    10/12想去北橫古道明池三星的大正駐在所,

    回覆刪除
    回覆
    1. 風大,謝謝您。
      其實我們早已是臉友,只是未曾和您一起上山過。

      大正駐在所也充滿著我從前探尋北橫山林的回憶,祝您平安順利!

      刪除
  2. 剛剛看了那裡不是白仙洞招待所離很遠,
    白仙洞招待所應在青草池西南與3147M山頭下方2800m左右的鐵道上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實地走訪白仙洞後,現場建物都已經頹傾且雜草叢生

      刪除
    2. 白仙洞招待所東側鐵道延伸約700米後會遇到懸崖,目測是可以垂降後再上切。西側我們走了大概600米路況不錯,雖然雜草叢生但路跡都還在

      刪除
  3. 參考了大大的資料實地走訪後,來回報一下現場狀況
    首先要從拉繩處直接腰到吉他營地有困難,通過沼澤鞍部下方後再沿鐵道前進會在(24.19508N 121.13313)遇到一條深谷,谷地東側是深度超過20米的懸崖,對側雖然較緩但也是岩壁,要上切應該有難度。考慮我們只帶了6MM輔助繩,現場岩角銳利,若垂降下去後發現對面爬不上去,要推普魯士上升回來鐵道時會有磨繩的安全隱患,決定沿谷地東側懸崖邊緣上切(不低繞是因為下方等高線看起來更密),奈何一路上切到H2900都一樣是懸崖難以下切,只得轉進傳統路,走到馬崙白姑線後下切白仙洞招待所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真是不簡單,感謝你的回報!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