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1日 星期一

穿過龍神洞的時光隧道

偶然在舊報章中看見新高山自動車道開鑿的新聞,附上的數張寫真相當引人注目。那是從一座山洞中向外看出,一座可供車行的大鐵線橋從洞口連結彼岸。細看內容,原來是新的龍神橋,然而在我行過此地時卻對這座隧道全無印象,想必這又是一處淹沒在時光之流裡的遺跡吧。

昭和13年12月20日 大阪朝日新聞 台灣版報導

之所以對於龍神橋有印象,主要來自戰前日本人攀登新高山的遊記。這座跨越濁水溪的長橋,算得上是迎接登山者進入「蕃地」的大門。其長度140間,約為254.5公尺,在昭和10年的全島蕃地鐵線橋中,長度排名第2。人行與臺車的鐵線橋分成上下兩層,此型態在今日看來仍是相當特別的設計。

龍神橋的二重鐵線橋
照片出處:《臺灣鐵道旅行案內》
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據新高郡役所出版的《新高登山乃琹》介紹,此代二重樣式的龍神橋建於大正12年(1923年)3月,由郡警察與新高拓殖軌道株式會社共同架設,新高郡初代郡守村田豊次郎命名之,工費共一萬五千六百二十五圓。

而下一代的新龍神橋,則可追溯至昭和12年(1937年),臺中州當局擬進行三年的八通關道路擴張計畫,預定第一年開鑿至內茅埔,最終目標是開鑿自動車可通行的道路至東埔、八通關,屆時可望在八通關一日往返新高山。

在當時,另一條攀登新高山的路徑為臺南州阿里山,自昭和8年(1933年)開通了新高口至塔塔加駐在所的自動車道後,攀登者第一日便可乘坐鐵路至新高口,並夜宿塔塔加駐在所旁的鹿林山莊,第二日至新高下駐在所,第三日來回新高山後,再返回鹿林山莊住宿,第四日下山。

這樣的行程與所謂臺中州口的登山方案,同樣只需四日:第一日由水裡坑乘坐臺車至東埔溫泉,第二日步行至八通關駐在所,第三日來回新高山,第四日返回。

當時持續有將登山步道擴充為自動車道的構想,推測或許與臺灣國立公園的推動有關。各州當局競相爭取將該州具有潛力的區域劃入國立公園範圍內,這對於推動觀光,促進產業發展有相當大的作用,而自動車道作為可增加旅客流量、活絡沿線產業經濟的建設被持續推動著,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況,矗立在那裏的,可是大日本帝國境內的最高峰,是當時臺灣最熱門的高山之一。

不過也就在計畫開始的第一年,爆發蘆溝橋事變,在該年底的報紙便報導因「時局」關係,此三年道路開鑿計畫中止於內茅埔。即使如此,昭和14年4月22日仍於內茅埔舉辦了開通式。對於龍神橋的印象,便停留在昭和14年的報紙寫真上了。

前幾年當了小跟班調查八通關一線的歷史資源,看到這樣的歷史不免喘口氣。要是自動車道真的隨著三年計畫開闢至八通關,今日的古道景色絕對有極大的改變,許多古蹟與珍稀的動植物必會隨著這種開發而毀滅。而打著促進東西交流發展口號的公路建設,在戰後也一直被政客們操作為選舉議題,鬧得環團無法安寧。

昭和14年4月25日 大阪朝日新聞 台灣版報導
12月到東埔拜訪Dahu的途中順道尋覓這處遺跡。隧道隱藏在公路一旁,近得只要跨上水泥邊坡就能見到,來訪的人卻寥寥無幾,倒是變成蝙蝠的家園。

南口荒蕪遍生雜木,裡頭還設了一座類似神壇的設施。穿過幽長的隧黑暗來到北口,洞外那山稜輪廓依舊像舊報紙上的寫真,北口頂端題有「龍神洞」三字,不知是何人何時所題。

後來問了Dahu,說到他從前也走過需要通過隧道的龍神橋,但後來越往濁水溪與陳有蘭溪合流處的方向改建。

現今的龍神橋已不知是第幾代,車子飛快地來往此地,被遺忘在岩壁上的洞穴,優美的題字顯得更孤單了。

參考資料:
大阪朝日新聞 臺灣版 昭和13年12月20日 〈年度內には竣工 八通關ドライブ.ワエ〉
大阪朝日新聞 臺灣版 昭和14年4月25日 〈龍神橋開通〉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2年1月15日 〈橫斷道路を擴張し 八通關迄自動車で 工事豫算百八十萬圓を投じ 臺中州新年度から着手 日歸り新高登山〉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3年12月9日 〈自動車道路開通し八通關へ一日行程 明春三月内茅埔まで開通〉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4年4月20日 〈新高登山自動車道 内茅埔まで竣工 廿二日開通式擧行〉
臺灣日日新報 昭和14年4月23日 〈靈峰への自動車道 開通式盛大におこなはる 22日晴わたる内茅埔で〉
《新高登山乃琹》 昭和11年 新高郡役所

往龍神洞北口望去,與舊報紙寫真相比,推測隧道在戰後改建極少,幾乎維持著完工後樣貌。

龍神洞南口,已被新道路的護坡工程破壞些許,隧道頂亦書有龍神洞三字。

保存完整的北口題字。

隧道內部,近洞口處隧道壁有水泥襯砌。

隧道裡的新住民-蝙蝠。
戰後仍繼續沿用此道路,在北口留下橋頭的完工年月。

4 則留言:

  1. 剛剛發現南洞口附近似乎有個公車站,站牌名稱就叫“洞口”!

    回覆刪除
    回覆
    1. 感謝您的資訊!
      希望這個地名與史蹟都能因為更多人注意而延續下去。

      刪除
  2. 嚇一跳
    學生時代從龍神橋過山洞下陳友蘭溪,到對面米籠坑溯溪回家,情景歷歷在目
    謝謝您

    回覆刪除
    回覆
    1. 相信這些地點還活在不少人的記憶中
      相當感謝您的回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