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3日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壩造成光復鄉災情後,10月17日在太魯閣燕子口也形成堰塞湖阻斷中橫公路,短時間內於媒體、網路傳遞的大量訊息,使堰塞湖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度。然而堰塞湖在臺灣山區其實並不少見,農業部歷史堰塞湖案例資料記錄過1979年至今的89處堰塞湖,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規模較小,或存在時間太短的堰塞湖未被記錄。
過去出入花蓮山區也見過大大小小的堰塞湖,看著崩土阻擋而形成的寧靜湖水,總能感受到動靜之力並存的奧妙。然而直到馬太鞍溪堰塞湖致災,才確實感受到這股力量的強大,並發現社會大眾對於這種力量相當陌生。這些力量其實都離我們不遠,只是其消長未被詳細記錄,山河變化的歷史被忽視,也遺忘了所居之地本是河水流經之處。
以下初步整理日治時期(1895-1945年),從各類報章雜誌收集到的堰塞湖資料,試著從中摸索這座島嶼的躍動節奏。
1. 大正6年(1917年)瓦黑爾溪堰塞湖
大正6年4月17日下午2時,シキリヤン (西奇良社,今秀林鄉瓦黑爾溪右岸,萩坂山東北方山腹)西方約800公尺處的斷崖崩塌,堆積在河道的天然壩高約三十餘間(約55公尺),除了阻斷瓦黑爾溪形成堰塞湖,也將內太魯閣道路掩埋約500公尺。
此事件可能因連日降雨造成地層鬆動所致,在形成堰塞湖的大崩塌之前,便斷斷續續發生小崩塌。於此進行道路補修工事的人們聽到崩塌時的巨響便倉皇逃離,作業器具與材料也被掩埋,工事因此中斷,只能等待天候轉穩才能重新進行。
工人於隔日攀上天然壩頂時,發現湖水蓄積速度減緩,推測已開始滲流,水位也未上升至溢流高度,惟堰塞湖的後續變動不明。
2. 大正9年(1920年)メカラン溪堰塞湖
大正9年9月7日凌晨11時,新竹州竹東郡蕃地錦屏山警戒所下方約十丁(約1.1公里)處,メカラン溪(推測今尖石鄉那羅溪上游)右岸發生山崩,河道受阻,形成寬百間(約181公尺),長約三百間(約545公尺)的堰塞湖,水位上升至壩頂後於左岸溢流。
當時觀察到山崩處上方仍有多處大裂縫,坍塌範圍可能繼續擴大。同區域有臺灣製腦會社第十四號腦寮,在山崩前已疏散,員工因此逃過一劫,鄰近的原民部落也未受災。
引發此崩塌的因子除了9月初的暴風雨之外,可能也與同年6月5日,臺灣東部海域發生規模8.2的強震,導致山區地層鬆動有關。
3. 大正9年(1920年)ビリン溪堰塞湖
此堰塞湖位於新竹州竹南郡蕃地ビリン溪(今南庄鄉比林溪),阻斷河水的崩塌地也與メカラン溪堰塞湖一樣,都是在此年9月的暴風雨後產生。崩塌形成的天然壩高約三百尺(約90公尺),堰塞湖面積將近3公頃,境山分遣所也被湖水淹沒。
4. 昭和3年(1928年)大安溪堰塞湖( 大安碧潭 / 萩岡碧潭)
昭和3年2月5日夜晚8時10分,新竹州大湖郡蕃地萩岡駐在所前突稜左方,大安溪右岸發生崩塌(今泰安鄉盡尾山東側與老松山西北側的大安溪河段),形成寬約百八十尺(約55公尺),高約二百四十尺(約73公尺)的天然壩,形成堰塞湖。隔天下午6時許已蓄水深約55公尺,11日、12日又有數次土石崩落,湖水持續累積。
由於堰塞湖潰決可能會破壞水利與發電設施,包括下游的后里庄水利組合、臺灣電力會社,以及於上游山區作業的次高木材會社,皆對此堰塞湖感到憂心。除此之外,下游農田正值插秧期,無論灌溉用水受阻或洪水潰決的影響都相當大,當局因此積極應對。
根據記者桑原博於《臺灣日日新報》連載的〈大安碧潭視察記〉9篇,可知新竹州在大安溪堰塞湖形成後組織了一支勘查隊,隊員包括新竹州內務部土木課課長久布白兼治、警務部保安課課長織本傳吉、大湖郡役所勤務高本三郎、警部神崎健、萩岡駐在所宇佐美巡查、后里庄水利組合小野技手,加上寫真技師、警察、警丁、原住民等共約30名,於2月16日出發,沿萩岡駐在所東稜下降至堰塞湖所在地,並以就地取材製作的小木筏探查堰塞湖概況。
崩塌處位於大安溪南流東折處,湖底海拔約二千二百尺(約667公尺,但現代地圖顯示該地海拔約八百多公尺,當時的測量可能有誤差),深百二十尺(約36公尺),湖面長25町(約2.7公里),最寬處達八十餘間(約145公尺)。顯然是座大型堰塞湖,隊伍將此湖命名為「大安碧潭」。
久布白技師認為壩體由巨大的落石相嵌而成,勘查時仍屬穩固,壩體坡度與寬度可承受逐漸上漲的水位,除非水位出現速度驚人的上漲,否則壩體不會馬上被沖垮。
然而在3月2日上午10時30分,壩體由於前夜降水而潰決,洩出的湖水在一小時後抵達下游十餘公里處,使水位增高約十五尺(約5米)。雖然隨著河床逐漸變寬,水位上升幅度也隨之下降,出海口處的水位仍上升達3米左右,導致建造中的田心子堤防流失一部分,沿線亦有零星災害,如次高木材會社的木材流失、道路與埤圳流失或埋沒、輕便鐵道路線流失,以及后里發電所引流的堤防缺潰等損害,所幸除此之外無人傷亡。
3月24日上午10時45分,崩壁再度落下土石,形成與前次規模差不多的土石壩。隔日的調查發現水位雖然仍上升達到約四十尺(約12公尺)以上,但在壩體底部的滲漏也漸增,評估不至於造成洪水,大安碧潭的風波也逐漸平息。
5. 昭和15年(1940年)十八重溪堰塞湖
受到昭和15年11月的豪雨影響,位於臺中州新高郡蕃地(今信義鄉)的十八重溪因山崩形成堰塞湖。考量到此湖可能潰決,下游橋梁的修復工事因此延期,交通受阻。為進一步了解現場狀況,新高郡立石警察課長於11月16日前往勘查堰塞湖。
堰塞湖位於當時十八重溪軌道線路(今舊台18線十八重溪橋一帶)上游約二里(約7.9公里)處,天然壩高約四百尺(約120公尺),深八十尺(約24公尺),集水面積約三甲步(約3公頃)。當時觀測水位每天緩慢下降,評估若無豪雨則無潰決疑慮,因此未有後續觀察。
6. 昭和16年(1941年)草嶺潭(清水潭)
草嶺潭為臺灣近代較為人所知的堰塞湖,1862年首次有文獻紀錄此地生成堰塞湖。昭和16年12月17日凌晨,嘉義發生強震引發清水溪右岸山體崩塌,此地再次形成堰塞湖。昭和17年(1942年)8月由於豪雨導致山體持續崩塌,天然壩也持續堆高。
根據地理學者川田三郎當時來臺考察的紀錄,此時湖水最大深度約160-180公尺,湖面長約7.2公里,平均寬約770公尺,集水面積與深度都大於日月潭,是當時臺灣最大的天然湖泊。
草嶺潭形成時正值太平洋戰爭,這座湖泊的出現也讓急欲開拓資源、促進經濟生產的日本,開始評估利用此湖提供農業灌溉水源,或利用其水力發電以利工業發展的可能性。
這些構想與草嶺潭一起延續至戰後,由國民政府繼續執行相關工程。然而草嶺潭於1951年5月18日因連日豪雨而潰決,造成當時協助開發的工兵官兵74人罹難,下游亦有許多災情。此後於921大地震以及颱風豪雨的侵襲下,草嶺潭仍一再生成與消失,持續著堰塞湖不時重現的特性。
以上為藉著崩塌、湖水等關鍵字於資料庫所搜得的堰塞湖,可能尚有其他關鍵字可找到更多訊息,日後仍待更新。
這些堰塞湖大多位於當時的蕃地,負責管理的警察除了維安與理蕃事務外,也有觀察山區氣象、地貌變化等附帶任務。許多堰塞湖的訊息以駐在所、警戒所等警備據點為基準描述位置,藉警察的通訊網絡向外通報,並負責勘查、警戒等後續工作,幾處堰塞湖形成的時間點得以被詳細記錄。
其中以昭和3年的「大安碧潭」留有相對完整的描述,例如萩岡駐在所的宇佐美巡查仔細記下每次崩塌的時間,以及二本松駐在所福永巡查部長提供堰塞湖形成前的降雨情形,都成為久布白技師建立堰塞湖生成過程的基本資料。而本次勘查由官方與民間、會社技師共同組成,可以看到統治者考量到堰塞湖對於產業、經濟等潛在威脅,進而試圖前往現場收集資料,評估應對措施,是相當特別的踏查記錄。
有些河段會一再形成堰塞湖,前述案例中除了草嶺潭,瓦黑爾溪於2014年3月也因饅頭山北面的崩塌而形成堰塞湖。當時在中橫俯瞰合歡越道路的鶯橋懸於碧藍潭水之上的記憶猶新,也理解到這些紀錄其實只是人類短暫歷史中少數能感知到的訊號,將時間的尺度拉長,堰塞湖的消長可能便顯得相當平凡。
回顧這些歷史的同時,也希望能幫助人類在未來的路上,持續思考、調整面對自然的態度與做法。
以上粗淺的整理,若有任何錯誤,敬請補充與指正。
參考資料:
報紙:
《臺灣日日新報》,1917/04/28,〈太魯閣の山崩れ 河を堰止めて湖水となろ〉
《臺灣日日新報》,1917/04/29,〈太魯閣山崩壞〉
《臺灣日日新報》,1920/09/12,〈メカラン溪の地辷り 溪中に湖水を現出す〉
《臺灣日日新報》,1920/11/11,〈一千尺の懸崖崩潰して一大湖水を成す 新竹蕃地境山の奇蹟〉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09,〈大安溪沿岸の斷崖大崩落 下流に危機迫る〉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11,〈斷崖崩落 堰大安溪流〉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15,〈大安溪下流嚴戒中〉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16,〈大安溪沿岸崖崩續報 下流瀕於危機〉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2,〈大安碧潭 視察記(一)〉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3,〈大安碧潭 視察記(二)〉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4,〈大安碧潭 視察記(三)〉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5,〈大安碧潭 視察記(四)〉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6,〈大安碧潭 視察記(五)〉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7,〈大安碧潭 視察記(六)〉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8,〈大安碧潭 視察記(七)〉
《臺灣日日新報》,1928/02/29,〈大安碧潭 視察記(八)〉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02,〈大安碧潭 視察記(九)〉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03,〈山くづれて堰かれた 萩岡碧潭大崩潰 底知れぬ大湖水が一時に奔流して 一大山海嘯を起す〉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04,〈萩岡碧潭大崩潰 大湖水一時奔流 增水十尺至十五尺 最下流部落民總出警戒〉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04,〈碧潭崩潰の被害は少い〉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09,〈大湖大安碧潭 堤堰缺潰 損害續報〉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19,〈地藏尊の靈驗に感泣する東勢郡蕃人 大安溪增水に一命を救はる〉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26,〈大安溪上流で又もや大崩潰 流れを堰き止め 下流の田植が困難〉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26,〈大安溪上流 又大崩潰〉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27,〈大安溪岸 崩潰續報〉
《臺灣日日新報》,1928/03/30,〈大安溪上流 堰堤續報〉
《臺灣新民報》,1940/11/08,〈新高蕃地十八丁溪 山崩れで湖水と化す〉
《臺灣日日新報》,1940/11/20,〈廣さ三甲、深さ八十尺 蕃地に大湖沼 暴風雨の崖崩れで出現〉《臺灣日日新報》,1943/04/20,〈草嶺潭堰堤實現期待さる〉
《興南新聞》,1943/06/06,〈殉難者慰靈祭 古坑草嶺の現場で嚴修〉
雜誌舊籍:
川田三郎,1943,〈臺灣の新震生湖〉,《陸水學雜誌》(13):1,日本陸水學會
https://tech.ardswc.gov.tw/Results/BarrierLakeInfo
少年報導者 台灣歷年88處堰塞湖大分析──哪些地區最多?平均存在時間多長?查查你家附近是否為堰塞湖發生的風險地區?
https://kids.twreporter.org/article/infographic-barrier-lake-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