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壽駐在所與其他建物的記錄

壽駐在所位在鹿野溪諸多支流匯合處的河階,此地的布農族傳統地名為pispazan,pis-為種植之意,paz為稻米之意,pispazan指此處為最後可種植稻米之處;壽的日語則讀做kotobuki。駐在所擁有包含警部補以下8名警力配置。廣大的河階上還設置有蕃童教育所、交易所、蕃人療養所、酒保、神社等設施,是內本鹿越嶺道上的重要據點。因著內本鹿回家行動的緣由來這兒數次,直到今年才好好地把上面的遺跡做了初步記錄。

壽駐在所與周邊遺跡平面示意圖,也附上一些詳細測量的建築物。

若沿著內本鹿越道路由東向西走來,會先穿過「壽橋」,走一小段崖壁上的路,再緩上至壽駐在所的河階。至此,道路兩側砌起卵石作為路肩石,從駐在所與蕃童教育所之間筆直穿過,我們常暱稱為「中央大道」。而後,道路再往西北通過一處「隘口」往常盤駐在所而去。除此之外,由於之前在溯溪前往Madaipulan社的途中有看到一處鐵線橋的遺跡,所以推測應有支線由此通往Madaipulan,路線尚不明。

河階上最龐大的遺跡應屬駐在所的圍牆,略呈矩形,面積約70mx50m。圍牆以卵石砌成,厚約1m,目前推測有五處開口,分別有東側的正門、北側與西側門、南側的彈藥庫出入口與西南側一段未砌牆的區段。圍牆內原本應有木造建築,都已腐朽而無跡可循,倒是尚存有三處水泥建築物遺跡,分別是南側的彈藥庫一棟、西側的水泥地基一處,以及西北側疑似水槽或洗手台的設施。由於在通往常盤的古道途中有發現與多美麗、太魯那斯駐在所相同的鐵皮導水設施殘件,推測以前有自壽駐在所西北方的溪溝引水至此。

圍牆內的建築物配置狀況模糊,只有在東南側有以石牆隔出的空間較容易辨認,其他則有些疑似夯土牆遺留,以及數處疑為便所的凹坑。正門入口處有以卵石圍出圓形花圃,附近還可以發現幾株臺東蘇鐵、文殊蘭等明顯非本地生長的觀賞植物,算是曾見證駐在所人來人去的最後居民了。

南側的彈藥庫是河階上現存最顯眼的水泥建築物,曾有監獄一說,但推測應是存放槍械彈藥的庫房。樣貌與大分、北坑等駐在所的彈藥庫相似,但規格與格局不同,共通點是正面都擁有兩個出入口,除此之外,壽駐在所彈藥庫的三側牆皆設有窗;兩側山形牆底部有開口,可能有通風用途;山形牆的頂部則有放置主樑的凹口;彈藥庫周圍環繞著排水溝,防止濕氣積聚。目前水泥牆狀況不佳,風化嚴重容易剝落,可以看得到一些作為鋼筋使用的鐵條。

駐在所正門旁埋有一顆花崗岩水準點,刻有「八七号」字樣,與陸地測量部實施的水準測量有關,但實施年代不明。目前內本鹿越道路上已知的水準點除了此處,還有常盤駐在所「八六号」、朝日駐在所「八五号」、越嶺鞍部「八三号」,往後還有很大的探尋空間。

駐在所的對面是蕃童教育所,占地也相當廣大,河階地的邊緣留有升旗臺一座,周圍還有數顆立石,甚至連木製的旗杆座都還在。只是過去升起的日之丸旗已經改為內本鹿回家的旗幟,每年回家行動來此換上一面新的旗幟,帶著眾多山下盼望的簽名而來,已經成了宣示重返祖居地的重要象徵。

另一處水泥建築物是神社,位在河階地北側山丘的山腰。通往水泥基座的階梯已不易辨認,階梯下部兩側有砌石,作用不明;階梯往上爬升約6~8米至水泥基座,基座大小約,上面推測原有木造的神祠。在內本鹿越道路上的重要據點如楓、壽、常盤、朝日都有神社設置,除了有日本人膜拜外,可能也有灌輸原住民神道教思想,影響其信仰與認同的作用,是這一條古道上值得探究的現象。另外也發現,「中央大道」從南往北的軸線,幾乎正對著神社,在過去河階地還未長滿楓香與二葉松時,筆直的越嶺道路就像表參道一般,讓人無法忽視神社的存在吧!

最後是三處尚未確認用途的構造。一是駐在所圍牆西側外圍有水泥構造輪廓的建築物遺跡;二是在河階地東側山丘,山腰上的疊石駁坎,上頭留有許多粗鐵絲;三是此駁坎下方的一處水泥輪廓地基,留有不少窗玻璃碎片。我想應該還有不少未知的遺跡被埋藏在厚厚的楓香落葉堆下,得年復一年的去尋找與記錄了。

2019.2.12更新資料:
根據日治時期《臺東廳管內概況及事務概要》中的警務相關資料,可知「壽駐在所銃器彈藥庫」於昭和7年3月竣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