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路條考古

在山徑上撿拾垃圾的習慣,讓人意外發現許多古老的路條。

難以在大自然中快速分解的塑膠,埋藏在土中10~30年,甚至更久。在某些機緣下又被雨水沖刷出來,成了以往登山活動的印記之一。

在傳統百岳路線上尤其容易挖道這些古老的路條,來源包羅萬象。除了民間的登山團體,也有如臺糖、核電廠、鐵路局、造船場等當時為公家機關的登山社團;而學生團體除了各大專院校的登山社外,更有高中的登山社團,如建國中學、嘉義高中登山社。有不少學校的登山社已經消失了,這些路條讓我們知道曾經有個時代有那麼多的校園登山社團活動著。

如今路條仍是標誌登山路徑的主流,不過看到這些年紀比我還大的路條都還能完好的保存到現在,我不綁路條的信念就更加堅定了。如果我喜歡在少有人跡的偏遠山中感受原始的氣息,又怎麼能讓後來再來的人失去找路的樂趣呢?
在雲稜山莊至審馬陣山之間挖到的路條。

在雲稜山莊至審馬陣山之間挖到的路條。

在卓溪山稜線出土的聯勤路條,推測是聯勤進行新中橫路線勘測時期所使用。
高市恐龍隊的塑膠製路標,拾於南湖山徑,這樣的路標原本是釘在樹上的。

師大登山社路條,拾於南湖山徑。

中國醫藥學院登山社與中正理工學院登山社路條,拾於南湖山徑。


嘉中登山社路條,南湖山徑拾得,字體很可愛。

拾於雪山黑森林營地,東海山協的路條簽有民國63年的筆跡;
另一條則是建中登山社的路條,版本與南湖拾得的不同。

中船登山野營社路條,拾於南湖山徑。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路條,拾於南湖山徑,由保力達贊助。

復興工專登山社路條,南湖山徑拾得,以簽字筆於紅色路條上簽名。

光武工專嵐虹登山社、臺糖登山社、勤益工專登山社路條。
2017於南湖山徑拾得。
農林航空測量所路條。
2018.1於和原山造林小徑苗圃工寮舊址拾得。
逢甲萬里登山社無明山六路會師路條。
2018.4.21 730林道14K附近石頭下拾得。

嘉義縣山岳協會路條。
2018.4.23 鈴鳴山登山路徑上拾得。
聯勤測量隊路條
2018.6.29於伊澤山下山徑拾得。
形式與之前於卓溪山稜線拾得的相同。

台中市微笑協會路條
由台中山友登山用品社贈
2022.9於南湖山徑拾得

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士林山岳晴天登山隊、中華民國登山運動協會(聯合報系登山隊贈)路條
2022.9於南湖山徑拾得

4 則留言:

  1. 登山梆路條爭議已久,但我覺得要看情況,如果路跡很明顯清楚的路徑,那梆布條只是宣示本隊來過,這種大可不必,但在台灣的中級山及一些冷門登山路線,布條就有導引功能,防止山友走錯路或迷路而發生山難,看你撿拾到的布條中,用手寫[的復興工專登山社那條引起我注意,用手寫表示沒資源大量印刷,上山使用一定很謹慎,我曾在馬惱山箭竹林中迷失方向,在迷迷箭竹林中遇到跟你撿到的一樣,用手寫的復興工專登山社布條。後來問了山友表示,這個宜蘭頭城的專科學校的登山社,是早年北部山岳界專於中級山活動的登山社團,宜蘭山區很多光復後首登的路線,都是這群學生踏勱出來的,這個社團據我所知,早年創社的學生建立了很好的制度,除了辦理登山活動,平時對社員登山安全育也很重視,他們教育社員布條僅用於路線不明開路時使用,且一但路線錯了退回時,要把原梆的布條拆掉,以免後人走錯,這樣的使用布條應該是適當合理的,你撿那布條是68年梆的,民國68 年登山界正興起百岳運動,爬高山的人漸多,但當時山上的路徑及設施不比現在,大都靠山友維護,那路條也許是當年必要的指引,但近年來爬台灣高山路徑,在大量的山友使用及政府相關單的維護下已經很清楚,這時梆布條己經沒有必要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同意您對路條功能的敘述,在指引「該處是登山路徑」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但我觀察到,長久以來對路條的討論,總是成為綁與不綁的二分陣營對戰,以各自的經驗為某一方辯護,是場沒完沒了的辯論。

      綁路條對台灣而言是長久以來的習慣,甚至可說是種文化了,然而現代確實可以看到塑膠對於環境是有影響的。

      我會希望大眾能跳脫既有框架,試著思考路條作為「指引」的本質下,找出更多對環境與人都有幫助的方法。原住民的砍痕、折枝,又或者是溯溪的疊石,事實上也都是一種「路條」,這些能再生的資源,對環境的衝擊也比塑膠少。

      不過談到這裡,又不免要談論其它如「覺察」或「定位」等延伸議題,如果不缺指引的痕跡與路條,卻無法覺察它們的存在,或是依然無法因此得知自己所處位置的對錯,那放了再多痕跡都是枉然。

      現下的路條討論多是各自辯護且加深對立的假議題,期許未來能有更多的想像。

      以上是我的分享,也很感謝您的回饋!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