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於《臺北州理蕃誌》中看到一則特殊自然現象記事,令人相當好奇其原由。
大正6年(1917年)記載一〈蕃地降灰〉記事,敘述大正6年1月19日凌晨2時起,天空降下褐色土灰,使草木呈現帶霜狀,而漢人與原住民對此現象各有其吉凶見解。
在《臺灣日日新報》中有較詳細的描述,抄錄漢文版於下:
大正6年1月22日 〈降灰二則〉:
一月十七日淡水八里坌方面降灰。同日宜蘭廳下頭圍支廳管內大里簡各處。咸起大風翌十八日降灰。本島人父老。舉欣然有喜。謂以自來經驗。降灰可兆豐年。又本年天氣寒冷。降霜降雪。蟲害可望減少。收穫可望增加也。
大正6年1月29日 〈蕃地降灰 種種傳說〉:
十八日早宜蘭廳下頭圍支廳大里簡等。皆有若干降灰。即本島人所謂落土。且為豐年之前兆也。現同廳下各蕃地。積雪寒氣皆依。十九早二時。復有細微褐色土灰。終日降不歇。据蕃人及本島人隘勇所傳口碑。降雪多日久寒。不獨農作失期。發育阻礙。且暴風亦特多。若異變云云。則昔時亦有二回。未聞道及也。又有隘勇伍長謝阿昌者。云冬期久寒。農作物無何異狀也。降雪亦未傳何說。昔宜蘭平野降雪三寸餘。亦無異變。至土灰降下時。則萬物皆良好。而亦國泰民安之前兆。按土灰有黑白二種。黑色土灰最為吉祥。古來已有傳之者。惟降灰原因為何。殊未能明也。
從天降土灰的描述,原本直覺地將這事件聯想為某地火山灰飄至臺灣的罕見事件。所幸當時的氣象觀測報告,又提供了另一個角度藉以還原此事件的原由。
《氣象集誌》第一輯36卷3號雜錄彙報中,特以一篇〈大正六年一月十七日十八日之黃砂〉,描述這次的沙塵暴。
記事中描述,漢口南京地區於1月17日上午5時開始有黃砂襲來,至正午最為嚴重,漢口能見度僅約500米,直到入夜才逐漸消散;長沙市則於上午9時吹起秒速10米以上的強烈北風,並伴隨黃砂襲來;天津於上午7時起有伴隨著黃砂的強風吹襲,使室內也堆積起黃砂,下午1時達到連太陽都呈現赤銅色的程度;黃砂於上午10點吹至杭州,
1月18日,黃砂吹抵臺灣與石垣島。臺北與臺中皆有強烈霧霾;石垣島於早晨開始受黃砂影響,風力計、玻璃窗、露臺以及植物葉面等皆覆上一層黃砂;那霸、鹿兒島於18、19兩日觀測到黃砂;韓國(當時為大日本帝國領土)的龍岩浦、元山、江陵、京城、大邱等地於19日觀測到黃砂。
從這些描述不難得知這是一次較強烈的沙塵暴,攜帶了大量沙土微粒至遠方,影響範圍廣大。
時任臺北測候所所長的近藤久次郎也於《臺灣日日新報》中解釋了此降灰事件,抄錄於下:
大正6年2月1日 〈就宜蘭降灰言 近藤測候所長談〉:
十八日宜蘭地方有降灰。本島人以為落土。盖豐年之前兆。然勿論降灰有無。不足卜本年之豐歉。若為歸納的之言。不外偶然結果耳。因降灰非可怪之現象。冬季季風甚強。往往實見之。絕非如本島人迷信之性質。今姑說明其大要。盖此降灰者其實非灰。乃細微之砂塵。氣象學上所稱為黃砂者。不獨台灣。朝鮮九州山陰四國等。亦曾見之。盖北支那與戈壁沙漠相接。冬季降雨全無。土地非常乾燥。風強即沙起。濛為濃霧。是則冬季大陸氣壓大上升。蒙古與西伯利亞為中心。往往擁抱黃砂。自大陸海岸。遠吹于海上。雖本島亦有至者。至冬季節風強時。降灰雖然有之。然因風力之強弱。其吹昇遂分上下層。所以不至本島者。則風力較弱耳。試舉一昨年來降灰之實例其止四方輕帶煙霧。太陽或呈銅色與乳白色。而不見降灰者。亦數回焉。茲附錄如下。
大正四年二月二十日 朝鮮九州 沖繩地方
同 三月 旬 大連朝鮮地方
同 下旬 芝罘大連地方
同 四月 上旬 滿州朝鮮地方
同 下旬 南滿地方
同 五年三月 上旬 朝鮮九州台灣(三月四日夜金包里降灰木葉面有降灰附著)
同 三月 下旬 南滿朝鮮地方
同 四月 上旬 天津朝鮮 青島地方
(以上降灰之時臺北地方多帶煙霧)
是即所謂黃砂。惟隨冬季節風吹來。夏季絕無有也。又有噴火山之降灰者。是為別題。明治十六年。瓜哇 (註:應為爪)「雙蚋」海峽之「區拉加卓亞」。以大噴火出其灰。曾世界一周。遠吹于日本。卽近櫻島大噴火時。噴出之灰。殆及九州大半。最近既不接亞細亞東部。有大噴火之報。則今囘宜蘭廳下之降灰。似卽黃砂無疑也。
從這些資料可發現中國、蒙古的沙塵暴在百年前便有影響至臺灣的事件,日本在海外的觀測也相當詳實,將中國各地觀測資料也納入記錄範圍。
另外,近藤所長提到的明治16年火山噴發事件,是1883年位於印尼巽他海峽的喀拉喀托火山(Krakatoa/クラカトア/區拉加卓亞)大噴發,亦為相當著名的事件。
所謂落土落灰為豐年之兆的說法,雖然被斥為迷信,但從今日研究看來卻也有跡可循。最為人知的一例是非洲撒哈拉沙漠的沙塵可通過大西洋傳輸至亞馬遜雨林,為海洋與陸地帶來頗為可觀的養分。雖然不知那年臺灣是否作物豐收,但沙塵來到臺灣,為土地帶來額外養分是可確定的。
地球上原本就充滿著各式各樣的傳輸過程,水份、土壤等養分藉著大氣、海洋等媒介在世界各地流動著,並不因國界而有所隔絕。然而日益嚴重的資源消耗與汙染卻讓這樣的傳輸被迫附上了負面觀感,伴隨著沙土養分而來的是肉眼不可見的汙染物,且毫無隔絕的可能。
今日PM2.5議題越來越常登上新聞版面,帶來的是恐慌與無奈,與百年前人們對於降灰抱著迎接豐年欣喜的心情對比如同雲泥之別,過去降灰可兆豐年的想法,也只能如同化石般封存於這些舊報紙中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