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填補目標物種分布的空白區域,好幾個月前便計畫著來到這處黑暗地帶調查。滿懷期待來到現場,卻一次次地在水源旁失望落寞。眼前這片經歷百年伐木歷史的森林,或許已無牠們的蹤影
所幸,聽得見附近八仙山林業遺跡的呼喚,也看見它並不如過往旅人所述那般不留痕跡,因而開啟一段意外旅程。
原題名:八仙山作業地の林相 出處:《營林所の事業》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
於裡冷林道36K一帶往檜山方向望去的山景。 ルビン線森林鐵道路線繞行檜山山腰,許多路段成為裡冷林道的基礎 在最低鞍的東西兩側有舊時的捷徑步道連接森林鐵道, 其中西側路段已成為攀登基隆山的山徑 |
陸測部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的白狗大山、霧社等圖,清楚繪出八仙山森林鐵道還未轉移到新山的路線。測圖年代為昭和8年至13年之間,山地運材軌道正好已自ピヤワイ溪延伸至黎明,並以ルビン線(戰後譯呂賓線/呂濱線)向東延伸至旭ケ丘、白岩。
大正12年3月竣工的三段インクライン(Incline/傾斜伏地索道)是八仙山運材系統中最為知名的設施,總落差1000餘米,長度約2公里的伏地索道,光從老照片中便能感覺到其工程浩大。而昭和6年3月完工,高低差約364米,長度約879米的ピヤワイ索道(戰後譯僻亞歪索道)相形之下便瘦小許多,但卻藉此索道連接往八仙山-白姑大山連稜南側的作業地,成為輸送木材的大動脈。
位處海拔2400餘米的黎明原本已設有伐木詰所,ルビン線完成後成為八仙山事業地中心,原位在佳保臺的營林所八仙山派出所也於昭和8年轉移至此地,並設有招待旅人的俱樂部。隔著北港溪與守城大山、霧社諸峰對峙,也可以望見能安、干卓萬以及玉山群峰,壯麗山景加上宜人氣溫,還曾看到臺灣日日新報的記者以「八仙山のパラダイス」形容這座小山城。
今日,戰後開闢的裡冷林道,硬是穿過黎明遺址,鐵道的路基與部分的建築基地已不復從前。所幸在傾斜坡地中仍有倖存的遺跡,階梯狀地分布在森林中,各區又有道路互相連結。可以想像以派出所或俱樂部為中心,向四方發散出去的道路系統。駁坎尤其壯觀,無論是建築物或是鐵路、道路,都以當地的石英砂岩疊砌出相當平整的牆面與駁坎,宛若一座石頭城。
根據導覽摺頁《八仙山案內》的介紹,遊覽八仙山行程建議首日上午8時10分搭乘臺中輕鐵的列車自豐原至佳保臺;第二日至黎明,中途可於斜頭角午餐,並參觀天然更新地以及眉原線終點集材狀況;第三日可視察ルビン線之伐木集材狀況,再返回佳保臺,夜宿明治溫泉;第四日步行至久良栖後,返回豐原。黎明的宿泊所設有10疊、8疊、6疊三種客室各2間,共可容納16人,住宿費用1人1晚50錢,1餐25錢。
樟腦事業寫真簿中的房舍層疊身影,依稀還能套疊在眼前的樹林裡;隔溪的守城大山依舊清麗,是唯一從老照片裡還能與今日連結的景象,不知那被劃入演習林的山中,是否還存在著未被砍伐的老靈魂。
黎明西側的一處遺址最為壯觀,約5~6米高的駁坎以混凝土填充空隙,平整無比;建築物的地面除了入口土間之外,全部敷上混凝土;居間、便所、柱礎等地基格局清晰,從便斗碎片、燈泡、北投窯業磚塊等器物看來,推測是等級較高的雙併宿舍,可說是此區建築物的珍貴標本。
滿坡的酒瓶、瓷器等生活器物更是目不暇給,種類與數量皆冠於以往探訪過的駐在所,顯示在這個據點活動的人們,無論在身分或是數量皆與眾不同。
在黎明的遺址裡,最亮眼的遺物有二,其一是一只文蛤的殼。在山下曾看到一篇臺中州立高等女學校教師白子修二郎所撰之〈八仙山紀行〉,附有數張旅行途中的寫生素描,文中寫到黎明俱樂部的晚餐有燒烤鯛魚、旗魚刺身以及烏賊炊合等食物。看到這只文蛤殼,稍能想像它擺在這裡某個彩繪盤子上的樣貌。這般在山中對海味的追求,至今仍不難在登山客的飲食習慣中見到。
昭和7年,江崎悌三再次來到臺灣採集昆蟲,八仙山是他在臺北採集後的第二站。7月12日上午從佳保臺步行出發,來到ピヤワイ索道的著點時,上方的黎明已經埋入霧中,原本搭乘索道客車只需3分鐘便可抵達發送站的行程,步行卻要2小時,加上空腹飢餓,走在最後格外疲憊。
所幸日暮抵達黎明俱樂部時,玄關的屋簷看見許多珍貴的天牛,寒冷的夜晚更有許多蛾類、櫛角蛉以及蛇蛉因電燈而被吸引,或許是此日辛勞跋涉後的最好慰藉。
往昔因電力的珍貴,黑暗中的光明格外溫暖。那時,江崎悌三看見遠方的司馬按因日月潭發電工事而聚集的燈光群,不知有何感覺?
今日人類在平地肆無忌憚地種植光明,城市的光害反而讓人發現黑暗的安寧,重返森林的灰林鴞與飛鼠,共譜著暗夜的安眠曲。
千古巨檜也終有伐盡的一日,八仙山的伐木重心在幾年後轉移到十文溪右岸的新山。熄滅的燈泡迎來黎明的黃昏,山中的夜又回歸純粹的黑暗,唯有破碎的玻璃瓷片至今仍在林道兩旁的土中彷若樹靈燐火,誘惑著探尋往事的人們前去。
樹靈的吶喊
順著昨日探到的聯絡步道抵達黎明西北方的鞍部,寬大的地基顯然是處交通要道。北側邊緣有房舍遺跡,下方又有大量遺留物,往西稜線有明顯的石階與步道,往東北有一條未見於舊地圖上的運材支線,不到200米便受崩塌阻斷。
取道前往西側稜上的ピヤワイ索道發送站,雖然一下子就受崩塌阻斷,回到石階上稜還是可以繞下鐵道續行。北側的大雪山山區映入眼簾,想起這片廣大的森林盡是被砍伐的區域,再次為那些巨木感到惋惜。
穿越倒木與崩塌,發現高大駁坎與散布地面已被分解的粗壯角材,便是ピヤワイ索道發送點的所在。
順著地勢推敲著發送點纜車的位置,以及發送點上方的制動機房舊址。索道運送方向如地圖所示大致呈西北北向,高處的制動機房仍有駁坎結構,機具則早已拆遷精光。遺址尚存的水泥結構是鋼索捲胴的基座,基座有一洞口供鋼索收放進出。制動機位址則在捲胴基座後方,以特別的駁坎工法砌起的更高平臺。
這裡與黎明都可以觀察到特別的駁坎工法 - 先以木材相疊,以鐵條相貫穿後固定於地基,然後在內側填入石塊。雖然看起來是相當速成的方式,但至今仍可見到這樣的結構,不過等到木頭腐朽,想必又會坍塌到難以辨認原形了。
想想,既然來到索道發送點,何不順道探探著點呢?
然而舊地圖上原有虛線標示的步道,在現地看來不易循跡,便返回29K前的鞍部支線,順著ピヤワイ溪的源流而下。
在舊地圖上的掘鑿符號相當引人好奇,現場一看,就像通往異空間的隘口,吸納著南邊吹來的風。積水池傳來陣陣蛙鳴,穿越其間的山羊山羌的腳印,如同沙漏的頸子,自然的能量在這兒急速流動著。
順著戰後拓寬的林道支線,進入稜線北側十文溪的流域範圍,舊稱ピヤワイ溪的溪谷。沿途猶可見日治時期的酒瓶,還有一座水泥儲水槽遺跡。ピヤワイ溪的源流山谷擁有裡冷山區難得一見的平緩溫和,林道幾乎就沿著谷線旁往下游延伸,大概2公里餘便終止,轉變成日治時期的運材道路,山坡上開鑿出數條平行疑似木馬道的路線,繼續往下游延伸,水源也漸漸從石縫中鑽出,溫柔地流動在這寧靜美好的山谷。
或許是因為水源出現,左岸覓得數層平臺,留有日治時期的酒瓶、瓷片,顯見是此地曾有房舍。走在溪谷也偶有鐵軌、鐵件等器物,此地的木材或許便是經由來時借道的路線往山下輸送。
沿途直徑3~5米不等的大樹頭比比皆是,想到此地曾是充滿靈氣的巨木森林,如今卻連一棵巨木也不剩,只有紀念碑般的殘材依然佇立原地,緩慢地回歸大地,繼續滋養著下一代。
沒有巨木的森林就像少了長輩的家,無以追溯古老年代的樣貌。如此溫婉的溪谷,走在其間無時不刻卻有股哀戚氣氛圍繞著。
山谷之平緩,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已下降到海拔將近2000m。幾道之字轉折,引導我們過至溪左岸,不久便碰到八仙山鐵道幸民溪線的路基,ピヤワイ溪的樣貌也隨之轉變,下游不遠處的瀑布隆隆作響,提醒我們已告別平緩的河段。
順著寬大的鐵道路基引導,劈砍過崩塌地的陽性植被後,幾道混凝土溝槽出現,是熟悉的著點構造,正是ピヤワイ索道的著點,卻很難與舊照片的樣貌搭上。
大自然持續侵蝕著遺跡,著點的鳥居架原址已被崩土吞噬,緊鄰著山壁的混凝土著點構造下方也有掏空跡象,已可預見崩毀的一日。往斜頭角方向的鐵道路基似乎也不好惹,不知是否有人從彼方探至此地,對岸尖聳的基隆山突立山谷天際,四周盡是十文溪切割的深谷,這裡真有孤島之感。
不知怎地襲來一股空虛,或許是調查未果,只得探那滿山遺跡,可是又沒有人的故事填滿這些冰冷遺跡。看似找到很多東西,回過頭來卻一無所知的矛盾。
又或者是滿山的巨大樹頭如墳場般,提醒後人這裡的山林所經歷過的浩劫。那無聲的哀鳴,無時不刻地傳到心底。
唯一安慰的是,自然仍繼續修復這些傷口,以苔蘚、幼苗、崩土。這或許便是林道外那三道柵門所保護著,最為珍貴的資產。
後記:
在這幾處遺址中,也發現部分來訪前人將器物收集作堆的現象,小有遺憾。近幾年來越來越多遺跡被不當擾動,造成器物離開原址的狀況,遺跡原址功能的紋理也隨之消失。
將器物拍完照片歸回原處,是造訪遺跡最為基本的觀念之一,也是留給日後來訪的人最好的禮物,共勉之。
將器物拍完照片歸回原處,是造訪遺跡最為基本的觀念之一,也是留給日後來訪的人最好的禮物,共勉之。
參考資料:
《八仙山案內》
白子修二郎 1937 〈八仙山紀行〉《臺中州教育》(7):2 28-32
江崎悌三 1932 《第二回臺灣旅行採集記》
《樟腦事業寫真簿(昭和11年至12年)》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 1939《營林所の事業》
臺灣總督府營林所 1939《營林事業一覽》
自黎明俱樂部往新高、秀姑巒山連峰遠望。 作者不詳(昭和12年6月9日 (1937-06-09))。 [主要名稱:黎明クラブヨリ新高、秀姑巒山連峯遠望(日月潭)]。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a9/c7.html(2019/06/08瀏覽)。 |
隔溪的守城大山,是黎明俱樂部窗外望去最龐大的山體。 |
黎明遺址中,駁崁與建築物格局最為壯觀且清晰的遺跡。 |
上述遺跡另一景。 |
黎明的貝殼。 |
100W的燈泡,曾為過往黎明的無數黑夜帶來光明。 |
ピヤワイ溪上游的瀑布。 |
殘材留有約6~7米高的平整鋸面,宛如紀念碑。 |
基隆山山容。 |
ピヤワイ索道著點遺構 溝槽內原置有固定鋼索的圓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