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新高登山道尋跡

硬碟裡有一張臺灣山岳會於昭和8年(1933年)6月17日,即始政紀念日當天所發行的《新高登山地圖》,其比例尺為五萬分之一,圖上繪有八通關越道路、中ノ線道路的一部分,以及新高登山道路。只記得是在大學時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網站下載,現今在網路上卻找不著了,每當前往這一帶山區時總會拿出來看看。

幾個在當時位置不甚明確的駐在所,因為這張地圖而一一解謎。要不是因為這張地圖,至今仍有人誤認バナイコ駐在所即同今日的巴奈伊克山屋、秀姑巒駐在所即是中央金礦山屋址,而新高駐在所址便是荖濃溪營地。

如今這些疑問都已被有心山友與調查者所解開,我也試著拼湊舊日攀登玉山的光景,在昔日的新高登山道路尋覓些許片段。

新高登山道舊跡推想。

自八通關通往新高山頂的登山道路,開鑿於大正13年(1924年)8月,由新高郡警察課於8月23日編成搜索隊,10月21日解隊。工作開始不久,便遭遇低溫降霜以及暴風雨等不佳天候,但仍以兩個月完成了自八通關到新高山間2里31町的登山道路。

依臺灣山岳會於昭和2年(1927年)發行的登山導覽小冊《新高登山のしをり》所記述之登山人數,大正10年27人,大正11年60人,大正12年144人,大正13年261人,大正14年188人,大正15年563人。可特別注意大正10年完成八通關越道路,大正13年完成新高登山道路,使登山人數顯著成長;然而大正14年的人數卻又下降,這是因為當年夏季有暴風雨災害使橋樑與道路毀損,加上又有原住民欲出草的消息傳出,導致上山人數略降;大正15年雖然依然有原住民出草的風險,但由於阿里山口的登山道路開通,登山人數又大幅成長。

無論如何,登山道路的開啟大幅降低了登山風險,原作為管理原住民而充滿警備氣氛的八通關越道路,也因登山人頻繁出入,觀光攬勝的成分漸次增加,尤其是容易親近萬尺高山的八通關越西段,至今仍是便捷的登山途徑,而今日八通關通往玉山的山徑,也幾乎沿用當年開闢的登山道路。


荖濃溪營地的考據

八通關駐在所是此登山道路上,最多人作為前往新高主山前一晚的宿泊地,但在八通關到主峰途中仍設有一處避難設施。

海拔約3360m的荖濃溪營地是今日八通關玉山線上的重要營地,在國家公園入園申請網站介紹此地「原為日本人所建的新高駐在所原址」。事實上,這裡正是大正13年開鑿新高登山道路同時所建設的「登山者避難所」。

在新高登山道路即將完工之際,臺灣日日新報社的記者便組成了攝影隊前往,為當時嶄新的道路面貌留下記錄。報導中描述此避難所「間口八間,奧行三間」,約合14.5mX5.5m,亦有報導記錄此避難所佔地約34坪,約合現地實測之16mX7m駁坎平臺大小。在歷經將近百年後,雖然避難小屋早已不在,但駁坎依然堅強固守在荖濃溪谷之中。

在臺南女中校友所整理的老照片資料庫中,有一批大正15年7月攀登新高山的照片,其中也發現這座避難所的珍貴影像。今日雖然僅存地基駁坎,但發現老照片中的圓柏與冷杉依然屹立原處,也變粗了些,讓人相當驚喜,是此地曾為避難所的最佳證人。

這時,耳邊傳來登山者因寒冷而嚷著想升營火,令人不禁捏把冷汗。有多少人還會想到身邊的樹,幾乎都是自我們祖父之輩之前就已經生活在此地的原住民呢?


消逝的地名

在作為觀光攬勝的道路上,日本人經常為沿途的名景命名,以增添行進間的樂趣。無論是小橋、瀑布,或是水源、坂道皆有其名。

尋覓舊時的登山記錄,便可發現在這段道路上的木橋有三勝橋、荖濃橋、安心橋等,但至今唯有「北仙橋」因道旁有源於玉山北峰的支流小瀑足以確定位置。如今北仙橋已被5號棧橋取代,沿道的每一座橋都簡化為數字編號,來往的登山人大概也不曾想過沿途曾有如此多的風雅小橋了。

避難所上方近處的荖濃溪谷水源,在10月乾季依然汩汩流出,不知是否為「壽の水」?

倒是在不停之字上升中經過的最後水源,在過去被稱作「長命水」。在許多的登山記錄中,總會提到這處水源,為滋養無數登山者的生命之泉。

過長命水,道路繼續之字攀升,逐漸步出森林來到圓柏、杜鵑與礫石地,然後接上北峰的岔路口,距離此處不遠的上方,是所謂「富士標高」之地,曾立著書有富士山標高三七七六米的木柱,拿著高度計試著在附近尋找,但眼前已是一片難以尋跡的礫石坡地。

至此,已不知有幾折幾曲,在老照片依稀可辨的「九十九折坂」,現在也已被大地抹去,成為沿著鐵鍊陡直上升的山徑。

在尚未闢建這條新高登山道路之前,登山路徑並不同於今日自此攀上風口,然後登上頂峰的單一路徑。

從更早期的老照片以及一些遊記裡可發現,當時登上主峰的路徑與今日略有不同-自富士標高附近或是更下方,會往東前進,然後自某道岩溝接上主峰與東峰間山稜再通往山頂,是為「表口」(推測是自攀上鳳尾岩與主峰間的鞍部);自山頂往西下山接回今日風口與富士標高的途徑,是為「裏口」,且表口的陡峭山坡有「奈落坂」之稱,可見其險。但自大正13年的登山道路完成後,原本的「裏口」也變成大眾所慣用的路徑。到了大正15年完成阿里山至新高山的登山道路後,亦有水里坑口為表口,阿里山口為裏口之稱,在越來越多且更安全的路徑被開闢後,也只有追求刺激的登山者才會踏上奈落坂了。

來到山頂,異想天開地想尋覓新高祠遺跡。曾經看過戰後臺灣人攀登玉山的老照片,裡頭的登山者蹲踞三角底前,新高祠的構件亦被拾來合影,現在又過了數十年,這些構件是否有可能還躺在山坡某處?

推想神社順坡滑落的方向,下降至東側的險坡。然而能找到的盡是卡在灌叢裡的垃圾,如帽子、衣物、手套、瓶罐等垃圾,可能是為被強風所吹落,亦可能是隨手扔擲。在這座被臺灣人視為聖山、神山的峰頂,這些垃圾數量可說在其他百岳前所未見。

雖然在戰前,有人抵達山頂看見許多前人留下的紀念木柱,形容「宛如墓標」,但經過風雨洗禮,至今也都回歸大地了。

上山前行政院宣布「山林解禁」,再回頭看這片被人類糟蹋的山巔,無言以對。


新高駐在所

在八通關通往玉山將近2.7km處的平臺,是新高駐在所的舊址。在昭和3年(1928年)6月發生「郡大社蕃脫出事件」後,為了增強八通關越道路的警備能力而新設數處駐在所,新高駐在所亦為其一。

昭和3年9月21日發布臺中州訓令第三十二號,新高郡第五監視區新設新高、バナイコ、ツツジ山以及南駐在所,新高駐在所配置有甲種巡查和乙種巡查各一名,警手二名,一共四名的小型編制。不過這個時間點可能只是駐在所開始興工建築的時間,在幾篇臺灣日日新報的新聞裡曾提到,新高駐在所於該年11月28日落成,バナイコ駐在所於11月29日落成,ツツジ山以及南駐在所則於11月30日興工,皆與該則訓令發布的時間有兩個多月的差距,警力配置亦有差異。

在此同時,也架設自八通關到新高下駐在所的電話線路,這大概也是當時海拔最高的電話線路,如同此線警員的命脈。時至今日,仍能在山路沿途看見絕緣礙子與十一番鐵線殘跡。

新高駐在所設立後,維持了一小段沒有登山者來往,全力負責警戒的日子。自從脫出事件發生後,新高山暫停了登山申請,直到昭和4年(1929年)才開放阿里山口來回新高山的許可,水裡坑口的開放時間亦應不遠。鹿野忠雄於1931年夏季已能自八通關出入玉山群峰,我們得以在《山と雲と蕃人と》書中一窺當年光景。新高駐在所直到昭和16年(1941年)才裁撤,小巧的山屋逐漸廢棄,至今僅存平臺遺跡。

現今的登山路徑直接自駐在所的東北角牆基登上,一旁還有一疑似門柱孔洞,直徑約25cm。駐在所最大平臺約18mX30m大小,有屋基埋石輪廓,以及疑似便所的坑洞,此平臺東北側崩毀,應為原引道位置。此平臺下層(東南面)砌有3層駁坎,平臺上方(西北方)另有約5mX15m的小平臺,留有火爐頂部鐵件,碗盤、酒瓶、醬油瓶等遺物,推測是與炊事相關處所。另外,新高駐在所的防備設施也如同鄰近駐在所,至今在周邊坡地仍可找到鐵製刺絲網的遺跡。

石塊砌起的駐在所宛如一座小城寨,庭前有著玉山東峰與主峰的絕美展望,高聳的岩峰屏障有「新高蓬萊」之稱,為昭和10年之內務局長小濱淨鑛所命名。雖然看過無數自此方向望山的照片,以為已經對這樣的景色有些麻痺,但親臨其下仍充滿無比悸動。

不自覺地想起前年在尼泊爾看見那些八千米白色巨峰,當你仰著頭看著祂們時,一點也沒有登臨其上的念頭,只有敬畏與感動,此時在新高駐在所仰望玉山主東之際,那灰白色的岩壁亦給我一模一樣的感覺。


參考資料:
南女百年老照片:http://media.tngs.tn.edu.tw/photo/#!Albums
林玫君,2012,《玉山史話》,內政部營建署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課
沼井鐵太郎,1932,〈放射線的登行と新高山〉,《臺灣時報》昭和七年七月號,臺灣時報發行所
新高郡役所,1930,《臺灣登山遊覽案內》
新高郡役所,1936,《新高登山乃琹》
臺灣山岳會,1927,《新高登山のしをり》
臺灣山岳會,1933,《新高登山地圖》
臺灣日日新報社,〈内臺兩地の名山二十の標高を新高山へ標示すべく登山する =臺北商業の見元敎授=〉,《臺灣日日新報》,1923/10/20/07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新高登山は急速に增加すると 見元氏歸來談〉,《臺灣日日新報》,1924/08/12/05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新高の登山道路 開鑿に決定〉,《臺灣日日新報》,1924/08/24/05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烈風と寒さの 困苦と闘はつつ 新高登山道路開鑿隊の活動〉,《臺灣日日新報》,1924/09/10/05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新高山新休憩所〉,《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1924/09/24/04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新高登山 道路開鑿隊 寒氣に襲はる〉,《臺灣日日新報》,1924/10/01/05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帝國第一の高峰 新高山 海拔一萬三千七十五尺 登山道路の開鑿成る 内地の人に特に登山を進める〉,《臺灣日日新報》,1924/10/28/05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寒氣と戰ひつゝ 駐在所建設を急ぐ 臺中州搜索隊 新高主山の絕頂と平地で 電話が交はせる〉,《臺灣日日新報》,1928/11/09/02版
臺灣日日新報社,〈 兇蕃に備へつゝ 駐在所新築 寒氣さ鬪ひ 不眠不休で完成を急ぐ〉,《臺灣日日新報》,1928/12/02/07版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理蕃誌稿 第五編》
 
抵達新高駐在所前,玉山東峰與主峰的山容。
(大正15年尚未興建新高駐在所)
資料來源:南女百年老照片

「新高蓬萊」今景。
新高駐在所東南面下駁坎一景。
駐在所後方的山坡因曾發生森林火災而呈草原貌。
登山者避難所舊貌,即今日荖濃溪營地址。
資料來源:南女百年老照片 
登山者避難所今貌,木屋不在,老樹猶存。
北仙橋址,目前為八通關-玉山間5號棧橋。
源於玉山北峰的溪流於此以數層瀑布奔流入荖濃溪。
富士標高標柱地附近回望八通關與玉山北峰岔路口。
此地亦為九十九折坂之途中。

5 則留言:

  1. 您好,請問在[新高登山道舊跡推想。]圖中標示的展望臺,是真有此地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有的,其實他是座展望亭
      日後有空會再寫些相關的事
      謝謝您~

      刪除
  2. 謝謝分享非常詳究的高山歷史

    回覆刪除
  3. 謝謝大大的記錄、比對及文字的分享,收穫滿滿。其中意外的寶藏是讓我連結到南女百年老照,在那兒,我發現許多厲害的照片,竟也有我故鄉基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