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日 星期六

植物小記-黃花鳳仙花 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

夏末秋初的觀霧,氣溫漸涼,本想看看幾種鳳仙花,無奈步道旁剛割完草,殘餘幾朵黃花鳳仙花垂掛著,景象實在有些可憐。臺灣原生的三種鳳仙花都各有特色,黃花鳳仙花的分布雖不像棣慕華鳳仙花那樣侷限,但在雪山山脈北段也不是想見就能見到的,這種黃花綠葉的色彩搭配似乎能帶來一種活潑躍動的喜悅,類似的感覺亦存在於雙黃花堇菜、俄氏草、臺灣金蓮花等植物。

除了引人注目的花色,其種小名tayemonii則是命名者早田文藏獻名採集者伊藤太右衛門(Ito Taemon)。對臺灣山岳攀登或探險歷史有所涉略之人對此人應不陌生,於探險山岳時期留下不少「日人首登」紀錄,不免令人好奇他與此花之間有何連結。

黃花鳳仙花花朵

從總督府檔案的任官履歷中可知伊藤太右衛門為熊本縣人,生於明治18年(1885年)8月6日,卒年不詳。明治40年(1907年)畢業於盛岡高等農林學校林學科,同年便來到臺灣於民政部殖產局擔任雇員,從技手到技師,一待便將近30年。身處林業相關課室,亦留下不少林業著述,多以森林具有治山治水的功能性為出發點論述,至於因職務關係而走訪山野的豐富經歷為內心帶來哪些感覺,並不容易窺見。

伊藤太右衛門初來臺便參與了幾項重要探險行動,例如明治42年(1909年)12月的內本鹿探險,途中發生通事鄭清貴刺殺警部平野治一郎與河口亥四郎的突發事件,也使他日後重回舊地留有〈內本鹿社の回顧〉一文。他受臺灣山岳會邀請於昭和7年(1932年)3月14日演講的《臺湾の山を大観して》(有熱心前輩譯為中文,可參考「臺灣高山的首登」一文),回顧了一些臺灣山岳的攀登史,雖然沒有感慨萬千或驚心動魄的描述,但樸實的分享中仍能感受到臺灣山地存放著許多他難忘的回憶。

若參考模式標本的訊息,顯示黃花鳳仙花最初在大正4年(1915年)6月8日採集於「大霸尖山7000尺」,戰前和名也因此稱為センザンツリフネ,或可稱「尖山釣船」或「尖山釣舟」。釣船草是日本對鳳仙花的俗稱,從字面與花形不難了解其由來,不過日本也產一種黃色的鳳仙花Impatiens noli-tangere,和名キツリフネ、即稱「黃釣船」,廣布於東亞。雖然這兩種植物有許多型態上的差異,但光就從字面而言實在無法區別,這時覺得當初若將中文俗名稱作大霸尖山鳳仙花,也許更能顯現他在分類與分布的獨特性。

礙於當時山地未有詳細地名記錄,伊藤太右衛門將該次行程的標本採集地點都概括標註為大霸尖山,僅有海拔高度有所差別而已,若不釐清探險路線,將難以縮小採集區域。參考臺灣日日新報的相關報導,至少可知當年的大霸尖山探險是以蕃務本署技手財津久平和殖產局技手伊藤太右衛門為首,參加者包括ガオガン支廳長丸田九郎、警部中間市之助、警部補石田貞助、巡查10名、隘勇10名,共計24名,與60位原住民一同前往大霸尖山。隊伍於6月6日自ガオガン支廳(今桃園三光)出發後,參考前述演講內容可知探險隊於6月10日抵達大霸尖山,停留5日後,於6月17日,即始政紀念日回到タイヤカン(今新竹泰岡),確切下山的日期不詳。

必須一提的是,幾乎是同一期間,蕃務本署技手齋藤武彥率領了另一隊大雪山探險行動,從烏石坑方向登上大雪山。這兩隊一南一北,探查雪山山脈西側與北側地帶,齋藤武彥曾將此行概況登載於當年的《臺灣時報》上,並繪製一張《臺灣蕃地探險略圖》,呈現新了解的雪山山脈形勢。圖中除了標出他前往的大雪山探險路線,還有接連著的ウライルーマ社、鹿場大山探險行動路線,就連伊藤太右衛門一行人前往大霸尖山的路線,以及財津久平攀登雪山(當時仍稱シルビヤ山)的路線也一併繪出。雖然三十五萬分之一比例尺地圖的精度有限,但依時間與其分布海拔、環境推測,黃花鳳仙花最初的採集地應不脫大霸北稜、基那吉山一帶。

此行所採集的植物中,亦由學者發表數種新種。除了早田文藏將採集者獻名於黃花鳳仙花之外,亦獻名於雙黃花堇菜(Viola tayemonii Hayata),但今日已成Viola biflora之同物異名;除了人名,尚有以採集地大霸尖山為種小名者,包括尖山堇菜(Viola senzanensis Hayata)、紅子莢迷(Viburnum taihasense Hayata),前者學名仍有效,後者已為Viburnum formosanum的同物異名;另外,山本由松亦將伊藤太右衛門於大霸尖山所採集的酢漿草標本,於昭和7年(1932年)發表為大霸尖山酢漿草(Oxalis taimoni Yamamoto),雖然今日視為一變種Oxalis acetosella L. ssp. taemoni (Yamamoto) Huang & Huang,但依然能見到伊藤太右衛門之名。

對些片段對於了解伊藤太右衛門雖然相當有限,卻藉此補充了一小部分大霸尖山的攀登史。我原本很好奇探險隊為何要在大霸尖山下待上五日之久,他們除了想方設法攀上大霸頂峰之外,這段時間又去了哪些地方測量呢?後來從齋藤武彥的記錄才了解,從6月11日開始,連續4天都下著狂暴的梅雨,直到6月15才放晴。

伊藤太右衛門一行人雖然只登上小霸尖山,但他帶回的珍貴訊息,也為十餘年後沼井鐵太郎一行人提供了登頂的基礎與信心,並開啟更多植物的發現,這又是另一段小故事了。

黃花鳳仙花花朵-2

雙黃花堇菜,初發表之學名Viola tayemonii Hayata
黃色的花朵是否特別引伊藤注意?

附記:

※整理一部分於相關資料庫查得由伊藤太右衛門採集的標本訊息,將館號、標籤學名、中文俗名、採集時間、地點列如下供參考:

日本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 (TI)
T00702 Impatiens tayemonii Hayata 黃花鳳仙花 大正4年6月8日 大霸尖山7000尺 Type

臺灣大學標本館(TAI)
118905 Oxalis taimonii Yamamoto 大霸尖山酢漿草 大正4年6月11日 大霸尖山11300尺 Type

臺灣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TAIF)
10201 Actinodaphne mushaensis Hayata 霧社黃肉楠 大正4年6月8日 桃園 大霸尖山
15022 Viburnum taihasense Hayata 紅子莢迷 大正4年6月 大霸尖山 Type
16887 Eurya loquaiana Dunn 細枝柃木 大正4年6月8日 大霸尖山
16970 Eurya leptophylla Hayata 薄葉柃木 大正4年6月9日 大霸尖山
2626 Abies kawakamii (Hayata) Ito 臺灣冷杉 大正4年6月10日 大霸尖山11300尺
2755 Pinus formosana Hayata 臺灣五葉松 大正4年6月10日 大霸尖山9000-10000尺
10193 Litsea cubeba (Lour.) Persoon 山胡椒 大正4年6月17日 大霸尖山

※多次閱讀伊藤太右衛門的演講內容,發現關於大霸尖山探險之行的時間前後不一。前段提到他與財津氏於大正5年6月前往,後段又提到是在大正4年6月前往。此處時間誤差可能是講者口誤,也可能是演講記錄者的疏忽,原因不明,但正確的時間應是大正4年6月,因伊藤太右衛門在大正5年6月曾前往南澳、南湖山區進行另一次探險,行程曾記錄於〈南澳蕃地踏查行〉一文。

然而這段小錯誤似乎被沼井鐵太郎所參考,連帶在撰寫《臺灣登山小史》時也留下錯誤年份,在此順道將此小錯誤一併勘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