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8日 星期四

回到青木說三的記憶之地(三)

根據臺東廳蕃地里程表,從桃林到嘉嘉代約2里(約7.9公里) ,以照往常的經驗,除非古道的狀況良好,否則這樣長距離的道路就算是輕裝也不容易一日探完,何況是在過去的紀錄裡便知道過了大溪溝之後的路況不佳,只好把桃林以東的古道先當成取水路線。

桃林到橘的距離是1里13町(約5.3公里),在去年從橘往南探了大概1公里多,便在崩壁後尋無路跡,留下一絲遺憾。在古道柔腸寸斷的今日,沿著古道將兩個駐在所之間走通越來越不容易,卻是未放棄的想法。

拂曉,輕裝往橘出發。造林區繼續順著古道綿延,但古道的狀態卻仍然不是很好,眼看就要進入桃林山稜尾那密集的等高線,幸好道路又開始開鑿在堅硬的岩石,除了免去砍劈高遶之外,往鹿野溪下游望去的景色更是讓人停駐許久,又和毛利之俊的視角相遇。
2019.2

<相迫る峽谷>出自《東臺灣展望》
資料出處: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轉過稜開始往北,也開始離開造林區。古道下方可以一處廢棄雨布寮遺跡,雨鞋、鍋碗瓶罐、卡其衣褲等生活雜物四散各處,顯然曾是數人常駐的大本營。而繼續走到桃林山東側的幾條山溝,更有穩定的水源,加上之前看到的黃水管,猜想應是造林者的工寮。

古道免不了崩塌、滑落或是落石阻道,但比起桃林以東已算是相當好,愜意地穿梭在闊葉林底,偶有幾段路稍微可以想像從前暢行無阻的時代,走得是多麼快意。

桃林山的西北方有處較大的崩地,但看看先驅的赤楊已經長得比人還高了,應該也漸趨穩定。古道在之後又進入一段等高線相當密集的區域,雖然只有數百公尺長,但鑿開堅硬的岩壁的古道依然可行,否則不知要高低繞多大的落差才可通過。

古道西側一處較寬的平臺吸引了我們的注意,平臺邊緣砌有低矮駁坎,中央亦有散落的石塊,令人馬上聯想到去年尋覓「遙拜平野警視遭難地」標柱,或許其實是在此地,雖然上下尋覓並未找到更多的遺跡,然而回程時藉著沿途視野開闊處拍到的山景,終於也可以確認老照片後景的山峰,就是桃林山稜尾的1152峰,以及平野山與太兒麻山連稜的數座無獨立標高山峰。

如果以山稜的相對位置來看,原本以為是標柱所在地的橘駐在所南方大稜尾應該可以剔除了,而古道上這處駁坎平臺遺跡便相當有可能是真正的標柱所在地。

古道下降的幅度越來越明顯,接連數座完整的浮築橋一一現身,並勾起去年的回憶,那時在這一帶也是走了好幾座美麗的橋,腦中的印象仍然相當清晰。連續浮築橋似乎可以作為這段路的代表,走在這麼多年仍未毀壞的道路上,實在有太多的興奮、感動。

終於,抵達了去年阻斷探路行程的崩壁了,雖然又比去年崩下更多土石,但岩盤漸漸露出,或許也漸趨緩和。沿著崩壁底下繞再上攀回去年的終點,好幾棵倒木似乎還在原地,但這時的天氣大好,一掃去年的陰霾,這時理解,去年我在此地前探時走得太高,以至於無法察覺古道,而從前還未形成崩壁時,古道或許也有開鑿在陡壁上的樣貌吧。

至此,終於連結起橘與桃林之間的路線了,心中有股圓滿的欣慰。

心中一直有個能夠走著古道回到上游的夢。

長約10十餘米的浮築橋。

浮築橋另一景。

疑為遙拜平野警視遭難地標柱原址的駁坎臺基。

在等高線密集的區域,開鑿在岩壁上的古道依然相當完好。

3 則留言:

  1. 您好,拜讀了這篇文章,之後去探訪內本鹿古道東段也會去這查訪這兩個駐在所,看到您文內描述有找到桃林-橘的古道路線,不曉得您當初是否有紀錄軌跡檔呢? 如果有的話請問方便提供呢?
    先謝謝您的回覆了 :)

    回覆刪除
    回覆
    1. 很抱歉,我並沒有航跡可提供,但提供我所記得的路況給您參考。

      這段道路雖然沒有太大的起伏,仍需隨時感覺古道的坡度、高度,中途偶有崩塌,可輕裝前探至預測的高度試著找回古道。

      我個人建議以某據點輕裝來回古道即可,不建議重裝沿古道行走。因古道寸斷,即便是較完整的路段,也有不少倒木需要爬上爬下或鑽行,不利重裝通行。且重裝通過狹窄、邊坡陡峭的崖壁路段,也都有一定程度的風險。

      無論是行前與現場,務必仔細評估。
      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此討論或詢問。

      祝山行平安!

      刪除
  2. 您好,今年春節時我們造訪了橘駐在所,並輕裝沿古道抵達了桃林駐在所、橘鐵線橋以及往壽方向的隧道,可惜第二個隧道因為崩溝有點恐怖,我們沒有過去,哈哈

    探勘過程大量參考了您的網誌文章,真的是很寶貴的資訊,萬分感謝!

    我們的紀錄正在整理中,完成後會通知您,向您分享這段古道的近況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