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大霸舊道片記(三)

2019年尾,當我們在延續不斷的調查工作中,終於獲得一絲喘息機會,正構思著冬季山行之時,一封突如其來的E-mail,讓沉寂心底許久的大霸舊道記憶一一浮現。

信的彼端,是同樣對這條路充滿興趣的山友,好奇地循著熊在2011年寫下的記錄,來信討論彼此的探尋結果。對於有人也對這條路的故事感興趣,自然也驚喜萬分,一同分享著探尋這條路的些許共鳴。

只不過,一直有個重要地點在彼此的探尋過程中未能現身,那是大霸新道與檜山道路叉開之後,幾乎所有隊伍都會宿營的ウラウ岩窟。

縈夢岩窟

雖然日人簡稱為ウラウ岩窟,但他的位置並不在Uraw,實際上還要越過Uraw之後的山稜才會抵達。

根據記錄描述,這是處寬約二十米,最深處約五至六米,可容納二三十人的天然岩窟。岩窟水源充足,除了洞口有水持續滴落,岩窟下方不遠處亦有水源。下澤伊八郎以假名ルフイヨウ.カラパイ記載此處的泰雅傳統地名,並註記ルフイヨウ為岩窟,カラパイ為斷崖之意。假名ルフイヨウ其實便源於泰雅語的岩洞Lxiyux之發音,カラパイ的原語待查,但藉著這樣的地名,已略能想像岩窟的環境。

也許是為了使隔日的行程更短些,許多隊伍即使為Uraw之美所吸引,仍點上燈再次翻越山稜來到岩窟,使得此地記載了不少的宿營回憶。

或許是因為與人類原始的居住需求相關,岩窟總是散發著某種特別的氣息。猶記十數年前的安東軍橫斷一行,於見晴山北方某處覓得一處岩窟。那是一座頂部低矮,縱深亦不大的岩窟,狹窄的空間不容人起身行走,僅能彎腰活動。即使如此,居住在完全不用人工物的自然庇護所,有種彷彿被岩石,甚至是整座大山所懷抱的溫暖,給予我們全然的安寧。

帶著這樣的美好回憶,在記錄中與往昔另一座岩窟相遇,也讓人興起尋覓之意。或許可說,之所以一再走進大霸西北稜,是為了再尋岩窟,重溫那份特別感受。

信的彼方還說道,他們曾向養老部落的泰雅族人詢問,岩窟也依然存在他們久遠的記憶裡,並即將再次前往。

因事無法抽身的我,相當羨慕能夠跟隨他們的腳步前往,不過也因這機緣,讓心底的火苗有再次成長的機會。或許是冥冥中的安排,大霸西北稜恰好是今年生態調查工作的一條重要路線,使我們得以重返舊地,除了補足這一區的資料,也再看看有沒有機會能與岩窟相遇。

只不過,當我們穿過自聖稜線席捲而來的的雨幕,一路回味伊澤山下的登山道路遺跡,最後在鞍部的溪谷調查了一整天之後,依然未見岩窟蹤影。

每次沙盤推演總以為獲得相當的信心,卻也每次都無緣相見,不禁又對自己過剩的信心感到汗顏。過去幾次來到溪谷雖然都未能圓滿,但沒有結果也是一種結果,也許總有一天也能走遍這一帶的山稜與溪谷,確認他仍安在。

「反正你還是會再找時間來這裡。」熊在每次歸途前夕,總是這樣說著。


呼喚與指引

回到午後的溪畔營地,腦袋仍在等高線與記錄裡不停打轉。其實,走了幾年的路之後,漸漸發覺自己總是帶著太強的目的前來,反倒遺漏了許多目的之外,值得感受之事。我想,也許該暫時將岩窟擱在一旁,好好沉浸在這個充滿大樹環繞、小溪絮語的山谷;而夜裡飛鼠、鴞鷹與星光的陪伴,都是山神莫大的恩賜,我也願意每隔幾年來看看他們。

有些地方,能夠給人一種無法描述的安寧。若有閒暇,便會在這樣的地方進行一種「練習」。這是讓自己靜下心來,試著放空,釋出一部分的判斷空間交給心底的某些直覺,在自然裡遊走的過程。尤其是在沒有明顯路徑之處,試著感覺該地散發的訊息與頻率,最後看看這片森林會帶領你到何處地點的過程。

在這樣的練習中裡,我曾抵達一株充滿動物痕跡的大樹,也曾來到一條輕淺小溪,也有步向古老的遺址,或者覓得一顆適於枕臥的大石。這或許是融合了潛在意識導引過後的結果,並不適用所有人,但這些經驗也讓人不得不想像,我們的腳步之所以走到某些觸動心底的所在,並非偶然,而是這些地方其實也呼喚著某些人。

練習的返程,是試著拋開地圖,將判斷的依據改為現地萬物的觀察。這是過去與經常與山相處的人們所學習,將對現代工具的依賴,回歸到最初始以地形、樹石等當作指引的標的物的狀態。藉著這樣的練習,會發現雙眼所看見的樹,除了他存在於大地的本體之外,也看到更多不同的樣貌與姿態。

在這最後的空閒時間,只有一小時也好,又嘗試起這樣的練習。

濕軟的土有種令人安定的氣味,也讓人專心地跟著鹿的足跡前進。箭竹扶疏,讓若有似無的空隙引導著腳步前行,其實,有時很想就這麼脫離計劃書,跟著祂們的指引,就這樣在這片森林遊走一整天、一個月...

不知不覺中,走到一處濕滑滲水的傾斜岩地。心想,真不愧是水鹿,在這看似無水的坡面,牠們總是能找到生命之泉。

掃視周圍,竟瞥見一只半露出土的清酒瓶。這抹魅惑青藍,宛如一波巨浪,翻攪著方才行來的平靜。

下意識地抬頭一看,在傾斜濕地的頂端,大約二十米高處,是茅草掩蓋的一處黑暗之地。在許久沒有感受到這種令人不可置信的訝異下,驚喜地往上爬去,眼前出現可容二十人大小的岩窟,洞口的滴水,乾燥的地板,種種樣貌,都跟往昔紀錄所述一模一樣。

就這樣的玄妙氣息裡,與岩窟相遇。

徘徊洞口,撿到一張破爛的塑膠,依稀可在殘破的表面辨認出「刘志远」、「驾驶」、「投奔自由」等關鍵字,猜測著這是過去投送往中國的空飄傳單,不知因何機緣出現在此;而幾只公賣局酒瓶與戰前的清酒瓶並存,顯現這座庇護所,如同信件彼端的山友所述,在戰後仍有人跡。只不過,隨著文化轉變,歲月凋零,也只剩下少數長輩們還有此地的記憶。

一只看起來是今年度掉落的鹿角,靜靜躺在洞口,像是個信物,訴說著人離去之後,持續拓展的其他生命仍然在岩窟來來去去。

洞口不停滴落的水,與洞內的乾燥有著強烈對比。蹲坐在洞窟的深處向外望去,有如以大山之眼,窺視著古往今來的變動;往外望去已是高樹成林,細思前人記錄裡的夜風、星點、詠唱、御神酒等種種感受,滿滿填滿這空間。

水滴日夜不停地滴落著,也是陪伴入山者入睡的安眠曲。我也很想在這樣的聲音中,看看自己能在這裡會有哪些夢境成長出來,只不過,我們的調查之行,也到了該繼續前進的時候。

「反正你還是會再找時間來這裡。」這次,倒是換我對自己這麼說著了。


遠望大霸

在我初知大霸尖山之時,祂便已是鐵梯拆除的狀態。很慶幸臺灣還有這麼一座山,是可以在這樣的狀態下阻絕多數人類足跡。姑且不論主管單位是否深層思考過「聖山」的概念,或是真心尊重傳統領域的主權?還是只為了掩飾少爬少出事的心態?這樣的空間,倒是創造機會讓我們思考-爬上山頂,或是走入山中,是為了什麼?

在中霸坪看著巨大山影,其實已給人相當震撼的視覺感受,再加上泰雅先祖發源的傳說,祂所散發令人敬畏、聖潔之感,早已洗去心中那不知由何驅使的登頂慾望了。

我也一度對拆除鐵梯後的大霸尖山躍躍欲試,但也許原本就有比登頂更令人感到有趣的人文與自然,或是受許多原住民山林觀影響,不時刺激著我們對進入山林的思考,登頂的念頭也不知不覺煙消雲散。頂多,就是想去當年千千岩助太郎帶著山岳部的學生們架設梯子的地方,想像他們如何在這個地形工作的吧。

我仍然不時會想像過去帶著日本人前來攀登先祖靈域的泰雅族們,是否曾抗拒、疑惑,或是一同期待與歡喜。無論如何,沉默的山在每個時代都包容著一切。

當年帶領第二班道路開鑿奉仕隊,也是臺北高等學校山岳部指導者的河南宏,曾在大霸新道開闢歸來之時說道「山は魂の道場なり」。隔年,河南宏不幸驟逝,留給山岳部學生與岳界無限懷念。

在戰雲密布之時,這樣的形容或許有期望他們鍛練身心以奉公獻身的成分存在。但拿到今日,轉移到我們身為「人」的角度來思考,無論是對原住民或是外來者,山依舊是靈魂修行之所。對我而言,這樣的修煉,存在於每一個走在山裡的步伐,存在於與每一個動植物、岩石的相遇,是尋覓著生命與自然如何連結的旅程。

只是,與這片山林相依為命的人漸漸離去之後,這樣的探索變得更加困難。山的面貌,也慢慢在現今的登山文化中,平面成為滿足休閒娛樂的招牌了。

時至今日,攀登大霸尖山的路途與設施,已與戰前狀態大不相同。如果就步行起點而言,戰前的「大眾化」得從井上(清泉)開始,單程需要宿營二至三夜才能抵達大霸足下的山旅。戰後因大鹿林道的開闢,開啟以馬達拉溪登山口開始步行的時代,即使今日的大鹿林道東線有車輛管制,比過去還要多走19公里,但已是單程宿營一至二夜便能接近,更不用說過去還要搭乘從竹東到井上的迢遙臺車路。

兩相比較,十足地顯現人們對於「大眾化」的標準,也隨著時代變動而呈現的差距,而這樣的追求,在現下還看不見能滿足登頂慾望的終點。

回想起幾天前在九九山莊,有嚷著漫長林道的苦悶,也有酒酣耳熱的嬉鬧,或是高談闊論著過往的豐功偉業,在斷斷續續傳來的「Pizza烤好了」叫聲中,混作一股刺鼻的氣味,瀰漫山莊各處。最後,在滿天星斗的凌晨暗夜,化成盞盞閃光前往頂峰,山莊又漸漸回歸寧靜。

河南宏所說的「魂の道場」,其實並未隨著時代更迭、入山途徑更加便捷而消失。
只是,願意真心讓身心與山一同修行的人,也許越來越少了吧。
(終)


ウラウ岩窟,裝著許多登山與獵場記憶的空間。

在洞窟的深處向外望去,像是以大山之眼,窺視著古往今來的變動。

從戰前到戰後,跨越不同時期的遺留物。

從不同的角度仰望或遠望一座山,總是能比站在山頂看到得更多。

3 則留言:

  1. 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岩洞
    這也是心有所往的地點
    恭喜可以讓歷史中的地點重現
    已經分享給部落的兄弟
    請部落的中壯年看看是不是
    時代的交替,老一輩的已經都不在
    大概只剩下50幾歲的有去過岩洞
    目前可能有兩位曾經有看過
    據說有位兄弟的長輩的祖居地在岩洞附近
    如果是的話,可以帶領大家一起回首來時路嗎

    回覆刪除
    回覆
    1. 您好:
      如果是一起幫忙部落朋友尋找過往回憶
      我很樂意提供相關訊息
      也期望有幸能一起同行

      若有任何需要,可以此信箱聯繫isivatan@gmail.com
      謝謝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