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1日 星期日

橘駐在所的探索(五)-補遺,橘鐵線橋

探完北向的古道,滿意的歸來,剩下橘鐵線橋是這附近欲探訪的最後一處據點了。

越接近支流,古道受侵蝕而崩塌的部分越多,少有完整古道。


從上午切上的松針古道處,繼續往溪谷方向走尋覓過溪的鐵線橋。路況越靠近溪谷便越來越差,古道嚴重地被侵蝕,少有完整路基,與南岸駐在所以東的路況相同。

鐵線橋位在支流最峽窄處,目測長度約有三十至四十米,算算一條主索至少使用34條八番鐵線綑綁。鐵線北端固定於岩壁凹處,並用石塊與木頭填滿石壁凹處,真是有趣的工法,相當令人好奇裡頭的細部結構。TWD67<242549, 2535762>,高度1157m。

正如此地地名,這時又發現一株橘樹生長在橋頭。

隔日,我們繼續自橘探往鐵線橋南端。古道狀況與支流北岸如出一轍,流失了大半,可辨識的古道路跡只多了一點點。但作為訓練古道路感的場域倒是不錯,在林間上下修正高度,培養判斷古道路基的敏感度與直覺的過程很令人享受,每當眼前又出現清楚的路基總有一陣喜悅湧起,那喜悅不下於發現鹿角。

一座小巧的木炭窯遺跡靜立古道旁,直徑僅1米餘,這是我看過最迷你的木炭窯了。過了木炭窯後不到五十米,路前出現駁崁,便抵達了橘鐵線橋南端。

峽谷水聲隆隆,林木茂密得快要讓人看不到天空。鐵線橋挑選了這一帶最狹窄的溪谷架設,橋基以兩層駁崁砌起,猶如一座小城壘。

回程在鄰近駐在所的數道細水中,又尋得一隻淡水蟹幼蟹,這是這幾天來在這一帶找到的第二隻了。幼蟹的背甲寬不及0.5公分,只有橘紅色的螯足尖端是最顯著的特徵,但我對蟹類實在陌生,說不定是新種呢! 但願牠們在這變動劇烈的地帶能夠持續繁衍下一代。

離開橘的前夕,在入夜前聽到不遠的山中傳來數隻大冠鷲的特殊鳴叫,格外特別。附近有一株大葉石櫟結實累累,偶爾傳來落果聲,領角鴞叫著。還有黃嘴角鴞也開始叫了,這是今年第一次聽到,春天應該不遠了吧。

往北望橘駐在所,座落在照片正中央稍下方,有株葉色不同的赤楊可辨認。

鐵線橋北端以石塊堆疊於凹壁內的工事。

巨大的張線器,鐵線的綑綁方式也值得一看。

鐵線橋南端的基座駁坎。

鐵線橋一景。

鐵線綑綁方式之一。

鐵線綑綁方式之二。

鐵線綑綁方式之三。

距南端橋頭約50米的木炭窯遺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