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0日 星期六

橘駐在所的探索(四)-北向古道,斷崖道路中的驚奇

昨日往桃林方向的古道,原以為能在森林的保護中度過歲月的摧殘,卻只走了不到兩公里,今日預定探往壽方向的古道要通過不少等高線密集處,想必更無法期待了。

不抱希望地走倒也減輕不少負擔,從駐在所往溪谷方向不久就順著崩地邊緣下溪,往回望去,橘駐在所的小稜以三四十米斷崖之姿直落溪底,更顯其險要。下溪處正是南北向支稜尾,直接往上攀,在條條獸徑中順利切上古道,是松針鋪地的五尺寬大路,海拔約1180m。

不料,才往西北續行數十公尺,竟又成斷崖上的開鑿路,連輕裝通過都有不小風險。雖然在意料之中,但這麼快就被潑冷水仍很不是滋味。於是不死心地退回古道松針越稜處,看看地圖應有機會高繞,就試試吧!

順稜繞上數十米,進入蕨類海。山豬群還在草叢中騷動,新鮮的獸徑與糞便指引著腰繞前進的方向,約莫100多米後又進入森林,在一處小稜又踏上堅實的古道了! 海拔1209m,原來古道還在爬升。

原以為從海拔1180m的橘到海拔1140m的壽是一路穩定地下降,但看此態勢,古道還是會依地形限制而有所爬升,繞掉不必要的陡峭地區的。

帶著這樣的希望,果然一路順暢地來到了東西向的支稜。古道同樣掘去土石挖出一道長隘通過,滿地是無患子金色落葉,心情暢快,這時海拔已到1250m,大約是橘與壽之間的道路最高點。

古道越稜開始繞進大谷,在不遠處的蕨類海出現北方的展望窗口,就跟預想的一樣,老照片就是在這大稜附近拍的。

多段開鑿在大岩壁上的古道還清楚地留著,實在喜出望外。道路就像用刀子俐落地劃出一道直線般,平整地直往壽駐在所方向延伸而去。最遠方的那道稜,就是幾天前走過的險崖路呢!

越接近谷線,古道也越受侵蝕影響而模糊。越過一處十米清楚的下駁崁後,一度迷失路徑,所幸又在溪溝後藉著不遠處的古道修正高度尋回路基,最後帶到第二道溪溝,上下皆是瀑布,已進入等高線密集區了,半隧道般的古道就在對岸。

再加把勁,能夠探多遠呢?

畏懼這種地形的熊熊止步於此,我繼續度過濕滑的溪溝,試圖拉,古道轉眼間已是山羊慣用路段,佈滿山羊腳印與糞粒。半隧道路段既可躲雨又能賞景,自然成為山羊的秘密基地。

岩壁上處處留著過去開鑿道路時,使用炸藥而鑽入岩層的孔洞遺跡。

扶著岩壁,壓低重心緩緩前行,腳下的斷崖確實令人膽寒,但對前方未知道路的好奇心還是凌駕了恐懼,不停引人前行。轉過生長著蒼松的小稜後,見前方是個小洞 - 古道鑽進山壁,是座隧道。

隧道長十餘米,鑿穿一道小稜,海拔1236m,這已是我們奮力前行可達的古道深處了,TWD67<241730,2536771>。

一副骨骸在乾燥的隧道中不知度過多久的歲月,因為稍有殘缺而令我端詳許久,疑惑著是鹿或是極少見的臺灣黑熊骨骸。想起林大哥所說,黑熊會找個人類很難到達的地方度過生命的最後一刻,而這樣隔絕之地,是個很適合安息的場所吧。(後來再仔細判斷,是水鹿的頭骨)

出了隧道北口續行,林中乾溝將古道沖蝕得不成形,雖然前方仍有斷崖上的古道誘惑著,還是冷靜下來,回去向熊熊報平安。畢竟能走到這裡,已經令我不敢置信了。

意猶未盡地回頭與熊會合,而熊大概是意識到很難再短期內來到此地,聽了我說著隧道的存在後,也還是通過原本畏懼的地形,再去探了一次隧道。

在視野無礙的古道突稜處展望,鹿野溪在下方切出一道大曲流,即使在地圖上不過一公里餘的河道,這般地景仍讓人感受到無比宏大。

回程,我們都因古道能探至這般意想不到的程度而滿足不已,沒想到九十年的悠悠歲月中,古道仍有如此多路段安好。

回到上午因在蕨海高繞而略去的古道,又清晰地引領我們進入斷崖路段,這時竟又遇到一座隧道隱身於此。隧道同樣長約十餘米,布滿山羊蹄印,還有不少的蝸牛空殼。出了隧道南口續行不久便望見上午探到的高風險崖壁路,原來上午就差這不到十米的距離就會碰上他。TWD67<242200,2535698>,海拔1199m。

一隻林雕在不遠處飛起,起先貼著山腰嘗試駕馭氣流,在觸及上升氣流後迅速攀高,最後在雲霧的襯托下化作一過小黑點。這一幕幕從容姿態極其優美,讓人不忍移開視線。

兩天以來的古道探索,也像隻鳥兒在空中摸索無形的氣流,在飄忽不定的路況中尋覓隱藏綠林中的一道線。古道的記憶原藏在日本人、布農族等族群之間,不知有多少年未有人行而漸漸為自然抹去,但如浮築橋、隧道、駁坎、舊部落等人類曾經留下的斷簡殘篇,仍令我們在與之接觸時,因同為「人」的痕跡而有無以名狀的共鳴與感觸。未來還有更多尚未探索的古道等著,但內本鹿為重重山嶺河流阻隔,並非短短三五天便能細探,我們已悄悄構思起下一次的行程…

從支流切上古道後續行小段所遇的陡崖路段,因墜落風險高而退回高繞,
此時尚不知此段有座隧道隱藏其間。

接近岩峰下大斷崖路段的展望,再往前行過一支流瀑布便能踏上眼前的斷崖道路。

隱藏在斷崖道路中的隧道。

隧道一景。

往隧道北口外望去。

岩壁上很容易發現的半圓柱狀鑿痕,推測是開鑿道路時為了埋設炸藥所留下的痕跡。

斷崖道路半隧道一景。
上午因高繞而錯過的另一座隧道。

隧道內一景。

從大稜越稜處往北望去岩山,山腰的古道清晰可辨。
谷! 棧道! 瀧! 山! 雲々!
出處:《東臺灣展望》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