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3日 星期六

橘駐在所的探索(二)-駐在所概觀

沿著西亞欠谷至桃林山的稜線,於1854山頭轉往西稜迅速下降,在海拔1300m處碰到了臺灣杉的人造林。沿著古老河階北緣繼續下降,樹隙間望見古道貼著山腰,顯現著不自然的線條,指引著我們朝向它下降,終於在它彎進一道小山谷處踏上古道。

看看東側被落石草木覆蓋到不易辨認的古道,心中終於鬆了口氣。我們倆不約而同地想著:若不是看到那段古道,恐怕還會盲目下切,錯過古道而不自知吧!

迫不及待再往東行,還不到100公尺,橘駐在所的兩層高大駁崁突然現身,沒想到這麼近!

GPS實測TWD67座標<242382,2535409>,海拔高度1172m,與日治時期文獻標高1180m差不多。

經歷了一月初的年度首波寒流,來到海拔約1200m的橘駐在所,氣溫相對舒適不少,其植被也與更上游的內本鹿地區有明顯不同。

鹿野溪的大河谷是水氣自外界進入的孔道,常見雲霧逆流而上,為沿途的山林帶來濕潤,但至壽一帶後似乎便無力再向上游推進,也形成一道無形的氣候分界線。加上壽上游地區被西方的中央山脈主脊、東方的美奈田主山、小禿山山列,以及北方的卑南東稜所包圍,水氣不易長驅直入,形成相對乾燥的區域。

若以與橘駐在所海拔相近的地區而言,壽上游山區除了楓香、臺灣杉、巒大杉等造林外,常見臺灣赤楊、青剛櫟、三斗石櫟、臺灣二葉松、細葉饅頭果等樹種;然而橘駐在所附近山區,除了臺灣杉造林,生長著九芎、小梗木薑子、長葉木薑子、大葉石櫟、短尾葉石櫟,以及數種不知名的樟科等,黃藤與山蘇的蹤跡更是多了不少。

橘駐在所設置的時間位在內本鹿越道路第二期工事完成的大正14年(1925年),附近有舊部落Tansiki。橘的地名與壽、常盤、出雲等內本鹿越的駐在所相同,皆是由日本地名移植而來,有趣的是在駐在所內還真的找到幾株橘子樹,在附近的森林也偶見野生橘樹。

橘駐在所的所在地是條極不明顯的稜線,甚至可說是陡峭山坡中的一塊小平臺。駐在所大至面向西北,背倚陡坡,其北方的支流溪谷也狹窄難接近,是處險要之地,從樹隙往對面預定要探索的古道區域望去,不乏絕壁斷崖,一看便對古道的保存狀態憂心不已。

兩層以大石塊堆疊的駁崁是對橘駐在所的第一印象,通往駐在所玄關的坡道陡直,頗有高高在上的氣勢。在《東臺灣展望》中可見坡道有以原木製成的階梯與木門柱,如今皆已腐朽不存。更令人擔憂的是,正門東北的半邊石牆因為溪底的崩塌侵蝕,已有十米連同古道一同崩落山坡,回歸為山坡的數堆土石。臨近溪谷地帶雖然有水源之便,卻有侵蝕崩塌的風險。過去曾有駐在所因地滑崩失而無法尋跡的例子,橘駐在所似乎正進行著這樣回歸自然的過程。

駐在所的建築物平臺與古道之間約有5米高差,主建物長寬約21mX7m,地基以石塊、酒瓶廓出範圍,其間散布著礙子、電話線、亞鉛板、鐵板等遺留物。諸多的酒瓶也用以廓出玄關與周邊的三處花圃,物盡其用。主建物西南側至少還可辨識出另一建築物地基長寬約3.8mX3.4m,同樣以石塊廓出範圍。另外,在最西南側邊緣有大量酒瓶與瓷器碎片散置,還可找到如「白玉」和「Ajinomoto」味之素等調味料瓶罐,推測為與烹調有關或是堆置空瓶的處所。

駐在所後側的石牆約有一人高,中央略東出有一長寬約1.3mX0.8m,高度近腰的石砌小高臺,功能不明。

橘駐在所平面示意圖。

古道在駐在所入口處兩側仍有兩株老櫻樹的殘株,平臺上亦有數株同樣以死亡的老櫻樹,不知是否為日本人所植。正中央則有一株高大的臺灣赤楊,或許是人散後,率先佔領此地的先頭部隊之一吧。

在橘駐在所宿營的數日以來,白天可聽到朱鸝的鳴叫,夜裡有螢火蟲、領角鴞的陪伴。每日傍晚總有條紋松鼠報時,從山上降下的雲霧於此時積聚,落下陣陣雨點,霧林垂掛著無數藤蔓,朽木生長著茂盛的木耳成為晚餐的良伴。處處散發著低海拔的潮濕氣息,與上游的氣氛大不相同。

然而數日來在附近的古道探索,卻發現溪谷的侵蝕崩塌越來越多,不只是駐在所的石牆崩落,連古道也因沖刷、地滑而漸漸坍毀,我們想著,孤獨在溪谷中的橘駐在所,大概已經開啟了毀滅的開關,在未來的豪雨地震中,終會化作山中的一片石堆,唯有散落的酒瓶碎片,還能讓人憑弔其過往光采了。

橘駐在所的兩層石牆。

酒瓶花圃。

不明功能石臺。

正門坡道至上方平臺的樣貌,近側的上端石墻已坍。

橘駐在所。出處:《東臺灣展望》
資料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正門坡道今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