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1日 星期日

探大安駐在所(三) - 軌道探秘

碰觸到運材路後,決定先往西探,寬大的路基可達三米,但軌條已撤除殆盡。運材路在經過谷地或是崎嶇的地形會架橋,但大多僅存鋪設鐵軌的主樑,其餘的結構在經歷數十年的風霜後皆腐爛殆盡。除此之外,在山腰開鑿出的路基少有崩塌,可說保存得極好。

往西經過第一道溪溝時,覺得景象熟悉,正是就是剛才取水之處! 原來在稍早就已碰到遺跡而不自知。軌道在此溪溝架設橋樑,第一段的兩根主樑以一棵檜木作為橋墩,頗有趣味。
以彎曲的檜木作為橋墩的巧妙設計。

隨著瀑聲漸近,運材路也進入開鑿於岩壁的路段,眼前的路基硬是直接崩失十餘米。所幸,下繞的獸徑明顯(也有舊獵路的感覺),跟著也就順利地繞上原路基。腳邊已見瀑布與深潭湛著誘人的色彩,途中抬頭往上看,還可看見其中一段跨過鴻溝的主樑。

不久,眼前一亮,接到瀑布上游的溪谷,是較開闊平緩的河段。軌道於此消失無蹤,續往對岸探去,卻阻於陡峭岩壁,無法得知軌道是否持續往前推進。

回到運材路的終點,附近沒有平臺一類的區域,卻有幾個玻璃瓶半埋土中,有戰後台灣菸酒公賣局的米酒瓶、大安工研醋,亦有瓶底印有辰字的淡青色清酒瓶。最特別的是,附近生長著數叢圓葉植物,仔細端詳了一會兒,幾乎確定是山葵。(下山再確認後證明的確是山葵。)

在這荒山野地裡,與山葵的相遇比起酒瓶碗盤等器物又更令人意外。不知道是日本人懷念家鄉味,或是有其他人帶來的不得而知。過去只知山葵生長緩慢,栽培的條件嚴苛,想必此地有很好的環境條件才足以讓這些山葵獨自於此繁衍了數十年。若這些是日本人所帶來的植株後代,那真是相當令人驚嘆的事。

回到營地告訴熊這些好消息與發現,在地圖上點描推敲著更東側的路線,在少有人跡的荒僻山野,最令人滿足的莫過於此。

隔日續探東側的運材路,依舊是清晰完整的路基引領著。幾段運材路乾淨地一棵植物也沒有,只有遍地赤楊落葉舖出康莊大道,就像是頻繁使用的獵路一般。而沿途偶爾可見一兩處廢棄獵寮,散落著帆布、鍋碗、獵具等器物,在西林林道暢通的時代,越過大安山至此狩獵應不是件難事。

在即將越東北向支稜前的緩坡上,出現極多的日治時期器物遺留。數量龐大的器物半埋土中,隱隱發出往昔光輝。內容包括酒瓶、鍋具、碗盤、水桶、茶壺、調味料、化妝品、窗玻璃、藥水瓶、燈罩、礙子等,包羅萬象,其中酒瓶推估有上百支,埋在土中的可能還有更多,極度令人懷疑此地就是大安駐在所。

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只特別的ウテナ面霜瓶,除了金屬蓋子尚存外,蓋子中央還打洞穿過鐵管,再以紗布為燭芯,成為一盞油燈,是相當有趣的器物再利用方式。(下山後在該公司的網頁中,仍可找到此款化妝品出品於1928年,與此地伐木作業的時期相重疊,且在當時算是新穎的化妝品。)

運材路的上下方分布著幾處小平臺,規模皆不大,有一處可見石塊疊砌起的構造,懷疑是可燒柴火的設施;一旁還有以石塊為基礎,置放兩條約1米鐵軌的構造,功能亦不明。除此之外,並沒有明顯的駁崁。

運材路至此已降至海拔約2010m,再往東不久便越過稜,繼續往南延伸。

隨著等高線逐漸密集,運材路也進入開鑿於岩壁的路段,最後在接近第一道溪溝前突然中止。運材路至此架橋過溪,但這溪谷切得極深,可以想像一座近50米高的橋樑跨過這峽谷,應該是極為壯觀的絕景。對面路基仍清晰可見,一隻山羊端詳我們許久,我們看著彼岸的運材路,也只能羨慕牠的身手。

如半隧道般的運材路是遮風避雨的好所在,獵人竟在這寬約一米餘的堅實路基上設了一座三石灶,還有些酒瓶,睡在這險峻之地的感覺一定很特別吧!

對岸的路伸向一道小稜,不知索道的發送點是否就在那裡?

往回漫步至器物極多處,尋寶了好一陣子,又帶著熊走到昨日的山葵生長地,打算再試著探到支流北側的東西向支稜尾,看看運材路是否有繼續延伸。

過溪後直接往西北方尋覓獸徑上切,出乎意料地順利通過等高線密集區,接著順稜往東北下,在與運材路相近的2050m地帶尋覓,卻沒發現路基,因此推測運材路的終點可能在這道大溪溝。因為在溪溝附近又發現了幾段鋼索,或許這開闊處是木材集中的區域。


若第四軌道真若失序的森林書中所述共1.609km,這趟也差不多走了七八成有,然而心中的謎團卻仍很多:大安駐在所與的位置仍無法100%確定;海拔2350m的運材路起始於何,又要如何將木材往下輸送。

重新探訪此地的可能性相當低,短時間內都不會想再嘗試翻越大安山了。他真的是座令人敬畏的大山,就像我經常在花蓮平地抬頭遠望所感受到那樣遙遠而莊嚴。

即使如此,這次的行程又給了許多滋養。畢竟是放在心底好一陣子的路,又花費許多心力,就算謎團未解,實踐的滿足感已相當豐厚,這幾年因為工作關係雖然經常在山中,卻消磨掉不少行動力,大安山的經歷令我又充滿許多能量,迫不及待地想往心底構思許久的下一個地點出發了。

2018.6後記:
後來弄哥提供了一張國有林野圖,如獲至寶,地圖清楚畫出大安山北面運材路線的全貌。原來此次探得海拔較低的下段運材路,可直抵初見的索道發送點,往東的終點在山葵溪谷一帶;而上段的運材路確實有索道與下段連接,著點位在陸測部五萬分一地形圖的鐵道終點附近,而鐵道往西的終點止於山葵溪谷的上源。

仰望岩壁上的橋樑遺跡,經過數十年依然穩穩地座落於此。

歸化野地的山葵,是誰帶來的呢?

此行唯一發現仍釘在樹幹上的礙子。

大量的酒瓶。

在林間的運材路顯得特別清晰。

另一段清楚的運材路。

此行運材路的過溪架橋處,獵人的三石灶依然安好。

開鑿於岩壁的運材路。

半隧道下是遮風避雨的好處所。
於此折返,望著對岸繼續延伸的運材路興嘆。

此次探得的運材路線示意圖,並添加兩條水線。
上下兩段運材路往東皆繼續延伸,因崩塌與陡壁而無續探。
紅點為遺留器物極多,疑為大安駐在所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