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信橋附近的圓山,曾是明治43年(西元1910年)進行ボンボン山方面隘勇線推進時的前進部隊本部,是警察與陸軍部隊屯營重地,救護班收容過無數於戰役中傷亡的參與者。在這之前已設有監督所、交換所,也是泰雅族溪頭群、南澳群假歸順儀式之地,在宜蘭地區原住民與國家之間的衝突歷史中是重要的舞臺之一。
執信橋下游的躑躅坑橋遺跡。 |
橋頭上以片假名書「つっじかうはし」,熟悉的拼音令人猛然想起在舊籍中頻頻出現的躑躅坑,原來這地名被繼續沿用至這座橋。橋柱兩側皆嵌有刻字水泥板,一側書有「昭和三年一月竣工」,另一側受到長年的洪水侵蝕已難以辨識,但觸摸著僅存的字跡,推測是直書的つっじかうはし。
橋頭的基礎已露出大半,這道路遺跡不知在多雨的宜蘭還能矗立多久?
自此往下游望去,可見蘭陽溪廣大的河床砂磧中,佇立著一座小島。小島的存在感特別強烈,每當驅車來往臺七甲時,總會望向他,讚嘆於歷經數十載的洪水沖激仍屹立河床。
大概是在去年翻閱《臺灣蕃族寫真帖》,在書中一幀幀明治43年隘勇線推進行動的影像中,又發現到這座小島的存在。照片中有一座鐵線橋連接其上,隱約可見幕舍設立其中,這影像馬上與印象相連結,這不就是那座小島嗎。
此時節的蘭陽溪還處於溫和的性格,而河水又為上游的發電廠取水口給引走大半,得以近距離接近這座小島。小島大約十餘米見方大小,基磐是堅硬的岩石,許多植物仍藉著上頭微薄的土層建立起堅固的灘頭堡,看上去就像一片礫漠中的綠洲。
攀上小島,穿過密生的芒萁雜木後,已難覓得舊時的遺跡,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漢人墳塋,原來這座小島也被當作風水寶地而被相中為身後安眠之所。但見墓碑與皇天后土皆已放倒,可能墓中的主人也另移它處,更遑論找到在隘勇線推進時期的遺跡了。
撥開樹叢往西望去,這時才恍然大悟,為何剛才在執信橋往西總是對不上在《臺灣蕃族寫真帖》中的一幀圓山全景,因為照片是站在小島上或是附近的高地往西拍攝的。
溪床上的幕舍群在溪水的淘洗下回歸為砂礫與茅原,事實上,才距離5月底前進行動開始後不到半年,便於9月底發生嚴重的水患,將大半的屋舍沖毀,差一點就連司令部都要被毀。
蘭陽溪年復一年地沖刷堆積帶走了遺跡,只剩下詳細記載於舊籍中的文字與圖像,能讓人想向當時的景況。《臺北州理蕃誌》裡詳細地記述ボンボン山隘勇線推進的戰況,總令人一讀再讀。雖然是外來殖民者的書寫,強調日本方面戰事推進的艱辛,卻也忠實呈現原住民對抗入侵家園的勢力時所表現出的無比決心。這是洪水帶不走,並能存留萬世的精神,是那黑暗的年代裡的一絲光明,無論是在百年前或是今日都顯得彌足珍貴。
橋頭的基座出露,可見基礎部分石塊與水泥的作工。 |
橋頭以平假名書「つっじかうはし」-躑躅坑橋 |
左側書「昭和三年一月竣工」。 |
右側不易辨識,推測為直書之「つっじかうはし」。 |
橋頭鐵件。 |
原題名:〈圓山に於ける前進隊本部前面濁水の架橋並鐵線橋 〉 出處:《臺灣蕃族寫真帖》 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
小島今景。2018年3月。 |
原題名:〈明治四拾三年六月宜蘭廳下(ガオガン)蕃討伐の際圓山に於ける前進隊本部の全景〉 出處:《臺灣蕃族寫真帖》 來源:臺灣舊照片資料庫 |
真是珍貴的踏查
回覆刪除請問能否借我分享在FB的動態上?
謝謝~
可以分享的。若有錯誤敬請指正,謝謝您!
刪除這是最近有人發現的
刪除請參考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6223359193164/permalink/1392657714216383/
謝謝你!
刪除其實我在9月去記錄過後,覺得大濁水橋的遺跡相當適合空拍,所以也推薦陳大哥去拜訪,沒想到才沒多久就又有砂土掩埋,他們得辛苦清理才能一窺題額面貌,不過引起大眾注意也是美事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