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萬分之一《花蓮港廳管內圖》局部,昭和6年調製。 此圖的安來、見返與陸地測量部五萬分一臺灣地形圖所標示位置相異,實地應更靠近地圖西方。 運材系統僅標示兩段サクドー(索道),與《失序的森林》所描述共三段索道相異。 |
從歷年來《花蓮港廳報》中駐在所新設或撤廢的資料中,大致可知大安駐在所設立於昭和5年(西元1930年),在警察監視區中隸屬於鳳林支廳第一監視區,裁撤於昭和10年(1935年)年末。與安來駐在所相同,這段時間是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於大安山採伐林木的時期。另外一提,昭和9年新設木瓜駐在所,正好可從這些文獻看出花蓮港木材會社的伐木作業地從林田山事業區轉移到木瓜山的痕跡。這幾處駐在所的設立與伐木作業地的警戒功能有直接相關,在蕃地的駐在所中顯得較為不同。
另外,在《失序的森林》一書中,作者整理出花蓮港木材株式會社在大安山事業地的運材系統,若是配合花蓮港廳管內圖,推測初見以西的「山下」、「坂上」分別為第三索道的著點與發送點,「大安」則是在第四軌道的終點。
無論如何,這些推測都還是得走到現地看看才能有些頭緒。
西林林道的路況比起多年前來時改變許多,雖然15K因為路基掏空被林務局攔起封鎖線禁止車輛進入,但仍有新的輪痕長驅而入,直抵約20K。車行終點的造林地又重新開始整理,與過去茂密的芒草景象大不相同。更深入的林道也有頻繁的使用痕跡,除了登山者、林務局的永久樣區調查之外,應該也有些獵人仍會進入。走在清晰的路徑上,心情輕鬆許多,畢竟上一次來只覺得這林道又濕又熱,螞蝗多得令人心浮氣燥。
今年也發現水鹿已擴散到西林林道,甚至也許已經有好些時日了。芒草中出現許多寬大的獸徑,茅草也不若過往茂密,倒插在路邊的一支大鹿角還散發著牠的氣味,彷彿才剛落角不久。動物們改變植被的能力遠已想像中強,相信再過幾年仍會繼續變化。
慢慢地走,花了一天半的時間到達約40K的大乾溝。兩年前的「神奇洞穴」已被幾年來的大雨沖刷填滿石頭以致無法鑽行上溯,附近的大石仍舊高得不易攀越,算是在預料之中。心想這樣也好,如此一來就能啟用備案 - 溪溝之後直接往西北攀上大安山的乾脆路徑。我們的目標是藉此越至大安山北稜,否則循那遙遠的大安山南稜恐怕要多花半天甚至更久才能越過去。
在稜尾的彎道安營,水源在乾溝之前林道上的一處落水。從稜尾往上探了約50米,有獸徑可跟,心想應該沒問題吧?
2/25一早,終於要翻越大安山了。
沿著昨日探的獸徑一路往上,緩慢地邊修邊砍,已經很久沒有這麼認真的做記號了。這才發現,大概就昨日先探的路最好走,往上多是雜木橫長,但稍加觀察往較不費力的地方走就可以了,主要的障礙仍是陡,讓熊不時發出哀鳴,深怕會往下掉。但我每每往回頭看總覺得還好,畢竟還不如大門牙上南二子或是初見山那樣的陡,或許是信心不足使然吧。
因為背水也無法快意攀升,如此一路反覆下重裝修路,直到快9點才爬到海拔約2050m,出現舊時鋼纜,是這稜上首次看到前人的痕跡;再上升100m後,又發現樹幹上有以檢尺刻刀留下的「二.一九九」、「界五八」等字樣,應是戰後伐木時期所留下的。除此之外,一路都與陡坡奮戰,在稜勢不明的坡上尋找一條攀升路,終於在近午時接上由南邊來會的另一條支稜,此後的稜線才較為明顯。
總算還是爬上來了,我們的心情都放鬆了些,然而取而代之的障礙是越來越多的箭竹。在會稜後不久的一處岩壁旁窄路,赫然出現柯藝的橘色路條!這真是出乎意料的相遇。想必他們是從這條支稜尾爬上來的,如此一來,又多一條可以爬上大安山的路線了。
雖然箭竹越來越多,慶幸的是尚未有霧水,爬至海拔約2450m時,便當機立斷開始尋找營地,畢竟大安山東稜上是滿滿的高箭竹,一點可紮營的空地都不留給人的。幸運地在這兒覓得一塊可搭外帳的空地,將箭竹倒木稍加清除後,鋪上厚厚一層箭竹,變成一處極舒適的安樂窩。
在鐵杉扁柏的包圍下,營地溫暖美好。霧雨逐漸垂降林間,沾濕了箭竹,火光中伴隨飛鼠哨音,過了極舒服的一夜。
參考資料:
花蓮港廳訓令第十四號,昭和5年8月9日,《花蓮港廳報第百八十五號》
花蓮港廳訓令第八號,昭和9年6月1日,《花蓮港廳報第三百五十六號》
花蓮港廳訓令第二十四號,昭和10年12月27日,《花蓮港廳報第四百四十三號》
《失序的森林》林道上仍有水泥製的里程牌。 |
約位於37.5K的西林林道開路殉難人員紀念碑, 丙辰年(西元1976年)5月由木瓜林區管理處所立。 |
遺落山間的禮物,這是上一個落角期的水鹿角。 |
基盤寬闊的大安山,卻有非爬不可的陡坡段隱藏其中。 |
海拔2450m的營地。 |
能否請教西林林道近期路況? 以及進出林道所請的包車司機電話? 感恩
回覆刪除您好。我們今年沒有進出西林林道,對路況的了解僅止於去年;交通方面,我們也都是開自己的車,沒有包車喔。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