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境界之霧(四)-山的另一邊

回到平地,山旅卻未有結束之感,也許是不時浮現古道在西方山中蜿蜒的想像,並感覺到解答越來越接近。雖然在那山的另一邊,古道在林道開闢後也許所剩無幾,還是懷著眼見為憑的堅持,督促自己在炭火味即將於身上褪去之際,延續這份意猶未盡。

那些舊照裡的黑白山景,究竟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色彩呢。

道路起點

中央山脈以西的サクサク道路,開闢於過去京都帝國大學臺灣演習林範圍之內。這個演習林包含荖濃溪以東,北至新高山,南至三合溪之間極為廣大的地區,當時的調查人員留下許多照片、相本、調查報告,以及施業案等珍貴資料,保存於京都大學,並建有資料庫供查閱。雖然當時記錄的多是植物、植被、道路、山景等訊息,卻隱藏著不少可供推測道路和駐在所位置的線索。

一張註記著「藤枝駐在所ヨリ鳳崗山ヲ見ル 前景ハタラノキノ花」的乾版玻璃底片,特別使人注意。前景有許多盛開的裏白楤木,背後可見今日稱為御油山的鳳岡山,以及其南北伸展的稜線。

當我們驅車來到藤枝,藉著比對山稜相對位置以接近原拍攝地,最後會來到森濤派出所一帶。其他照片也顯示,藤枝駐在所亦可望向北方新高山,同樣符合推測的區位。

若以蕃地里程表推算,以頭前山駐在所舊址,亦即水準山所在處為基點,頭前山與藤枝之間約1里8町,約合4.8公里,與兩地之間的林道長度相仿。只不過,這也預告著與林道高度重疊的古道應難以尋跡了。

サクサク道路起工處位在六龜特別警戒線上,島田駐在所與藤枝駐在所之間的最低鞍,推測即是今日林務局檢查哨一帶。參考大正15年(1926年)第111期《臺灣警察協會雜誌》彙報中,一則〈サクサク大鞍部方面路線調查狀況〉訊息,描述了此年道路調查隊編成後,概分五個工事區域。其中的第一工事區域,是自起工處至馬里山溪源流間共2里12町46間,約合9.2公里的路段,並提到此工區包含下坡,以及因應地形而大幅度上坡的路段。這些敘述也與檢查哨至頭前山駐在所間以極緩坡度下降,而後在溪南山西南方急升的林道路況相吻合。

林道上不時可見壯麗展望,尤其是往東望去,サクサク鞍部與卑南主山都極富吸引力。除此之外,出雲山、見晴山、日之出山等山峰一字排開,展示著各有特色的容貌,與山腳下馬里山社舊址地平緩階地相互映稱。

巡山員驅車而過,順道向他們詢問有關於此線的遺跡訊息,但他們所熟悉的是稜線上的特別警戒線,關於年代更近的西段越嶺道卻顯陌生。柚在大學時的南一段之行尚能行車至深處,當時若沿林道探訪遺跡,應是再輕鬆不過的事,這也不過是十幾年前的事。這期間的種種巨變,卻轉變了林道的命運,也讓那時的回憶彷彿久遠得快記不起來了。


頭前山謎題

自檢查哨算起約4.25公里處的稜角是頭前山駐在所舊址,七六号小水準點早已不見蹤影。往邊坡一探,自林道推落的石塊與廢棄土堆中,仍能發現不少日治時期酒瓶碎片與瓷片,成了駐在所存在的證據。

不過此地吸引人的除了遺跡,更有來自山椒魚的神秘訊息。

戰前的日本兩生類巨擘佐藤井岐雄曾參考當時取得的新標本,試圖整合當時頻繁變動的臺灣產山椒魚分類,撰有〈臺灣の有尾類に就いて〉一文,刊載於昭和16年(1941年)的《臺灣博物學會會報》中。雖然內容仍有許多疑點,分類的結果也與今日相異,卻仍是一篇相當令人玩味的文章。

當時臺灣的山地道路已有數條橫斷中央山脈的道路,但除了阿里山之外,仍不易取得山椒魚標本。所幸除了牧茂市郎發表新種時的形值數據之外,佐藤井岐雄也獲得了更多新標本,其中較確定採集者的有鹿野忠雄與牧茂市郎所提供之標本,其他則包括採集者標示為Abe(阿部氏,推測為阿部余四男)、Segawa(瀨川氏),以及Ishiki(一色氏)等人的標本。

其中,一色氏的標本來自高雄州屏東郡頭前山,採集於1933年5月,是一隻未判性別的年輕個體。若從其僅34公釐的全長來看,推測變態上陸後僅一兩年。

佐藤井岐雄也深知山椒魚生存於臺灣的特殊之處,提及這是當時已知小鯢屬在臺灣本島分布的南限,同時也是世界的最南限。

但令人疑惑的是,頭前山與鄰近地區的海拔都不高,再往東才有溪南山拔升至適宜的高度,且在頭前山前後也未見山椒魚繁殖所依賴的水源與環境。在未有詳細描述的狀態下,使人懷疑此標本是否其實是自溪南山或石山等更為深入中央山脈的區域所取得,或是此地確實曾有山椒魚生存,只是環境已經變動得難以想像了。

另外,文中特別向提供標本的一色於菟四郎致謝,但他長年在朝鮮半島研究家畜寄生蟲,是如何與山椒魚產生聯結呢?

在採集者僅標記著Ishiki之外的諸多空白,反而讓人想起長年在臺灣研究的昆蟲學家一色周知。若在農試所昆蟲標本中尋覓,仍能在一隻金花蟲的標籤上看見「ISIYAMA(石山) サクサク越へ  14. VIII 1933」等訊息,可知他曾在此年來到這區採集。只不過,兩者之間的採集月份仍不相同。除了期待日後有更多資料出現,也只能在季節適合時來看看了。

在這些疑點被釐清之前,懷著仍有未知種類的想像,也是一種美好期待。

讓人最惋惜的是,佐藤井岐雄的文章發表時,正是日本陷入戰爭泥淖的前夕。幾年後,原子彈更落於廣島,除了讓這些標本可能被毀滅外,他也再無機會來到臺灣,看看山椒魚是如何生活在這座南方島嶼。若他知道今日的分類研究結果,也必定會感到驚奇萬分。


溪底風景

林道在八八風災後寸斷,考量特生中心之後的危險崩塌,於是自頭前山駐在所舊址便往東南循稜下溪,再覓小稜攀至推測的溪南山駐在所址。

中央山脈西側的環境與東側截然不同,在同樣的海拔,此地卻相當乾燥,植物也大有不同,在不同地區感受這些差異有許多樂趣。若不陷入虯曲交錯的菊花木障礙,稜上的林相倒也順暢。

海拔約1450m處遇見了幾棟家屋,提醒我們進入布農舊日的生活範圍,便就地休息祭告。

當年此地被劃入演習林地域內,想像著若部落未被集團移住,在今日可能也會發生類似臺大實驗林與原居民之間的土地糾紛。新高山的南北兩方各自被劃為京都帝大與東京帝大的演習林,殖民者獲得了理想的場域施以實驗與經營,這片土地生活的住民卻被視為管理或治山防洪的障礙。

在京都帝大演習林時期的舊照中,可以發現不少草生地,這多是當時為了耕作或狩獵而焚燒所產生。在施業案的林相圖裡,這樣的植被留下了明確標記,也和森林在視覺上產生明顯對比。

這些草生地如今幾乎都已演替成林,放眼望去,滿樹黃葉的無患子是此季的亮點,為這座山點綴出美麗的區塊。但與百年前草原、家屋鑲嵌於森林的地景相比,此時仍不免有一種令人惋惜的單調。

少了人為活動產生草原,大自然仍進行著類似的作用。八八風災產生的崩地,以及河道兩岸被沖出的空曠河床,重新運作著從草本植物到森林的過程。變動頻繁的地形,陡緩分明,可以想見再經過長久的時間,這裡也會和鹿野溪的中游一樣,形成許多廣大且平坦的河階。

離開屋跡不久便行經一段臨崖稜線,動物們在這裡走出幾條明顯的路徑,讓人忍不住加快腳步,柚突然把人叫住,原來是看見一條繩子,自北側崩地延伸而來。試著順著半埋沙土中的繩子,在約五六十的陡坡下降一段,發現繩子竟然幾乎垂至河床,真是令人佩服。雖然從這裡下降相當乾脆,不過看看稜上林相尚佳,也想跟著獸徑走走看,便離開這條神奇的繩子繼續沿稜而行。

稜上森林一路延伸將近溪底,最後接上被大水拉扯出的崩地。崩地雖陡,卻已長出許多植物,就連河床也是不少綠意,顯見這幾年來大水不再侵襲,上游崩塌也未加劇。只不過這些生長快速的陽性植物總有特別本領,尤其是山螞蝗與琉璃草籽黏得滿身,令人哭笑不得。

河床上也不時可見林道的水泥護欄、鋼材,除了感受到自然搬運這些物體至此的驚人力量,也讓這河床摻雜了些不搭調的氣息。

最不習慣的,還是極度燥熱的氣溫。若不看高度記錄,很難想像身處海拔1250m的山區,況且還是在冬季。我們熱得頭昏腦脹,有如置身低海拔山區,後悔沒有帶幾罐啤酒過來,直到夕陽西斜才感受到些許涼意。

蝙蝠在粉白暮色下四處飛翔,更有許久未見的夜鷹身影,悄然飛過營地上方。以往總在秋季後便在平地消失得無影無蹤的牠們,似乎有往山區遷移的習性。每年更會特別注意聽著牠們何時發出的第一聲鳴叫,那是春天即將到來的預告,當牠們在夜空下不停地大肆放聲時,家旁的花草也像是從寒冷中被喚醒般,開始繁茂起來。

此時仍在山裡的牠們,就像是春天到來前蠢蠢欲動的信使,也提醒自己下山之後,許多植物都該開始播種了。


溪南山印記

雖然往東平切就能抵達上切的小稜尾,但陡直的河階邊緣硬是逼迫我們順著河下溯至合匯口,再上溯至上切點。即使總會有獸徑通入茅草或可借道,仍令人不敢恭維。

根據高雄州蕃地里程表,從頭前山駐在所往東行約1里7町,約合4.7公里,便可抵溪南山駐在所。在地圖大致推敲,駐在所並不是在上河地圖所標示的大稜處,而是位在海拔1750m左右的小突稜山頭。由於昨天在林道上便不時觀察此區,似乎是片造林地,也增加了上切的信心。

其實從一張註記著「見附駐在所北方ニテ、石山、鶏南山」的舊照中,不難辨識出駐在所位置。照片中因清除植被而顯得空曠的駐在所,在蓊鬱森林的包圍下極為醒目。而駐在所下方的幾條大稜也分佈著家屋與耕地,形成森林與草原邊界明顯的特殊地景。

甫自溪底上切小稜尾,便進入舒適林相。此地也可能曾是部落耕地,留有疑似工寮駁坎。沿稜攀升約100米後,又有鋪天蓋地而來的菊花木,在藤蔓交織的網目中穿行,頗有舞動肢體的快意。

此稜小歸小,幸好未有斷稜,又有明顯獸徑可循。這種植被既無法讓水鹿順暢通行,想必應是山羊或山羌所慣用,可見每種動物都有其幹道。爬升至海拔約1600m後,逐漸進入人造林地。隨著林底植被轉佳,在水鹿和山豬加入後,獸徑更加明顯,更可見黑熊扒下杉木的樹皮與爪痕。

沿稜的清晰獸徑,最後通至海拔約1620m處的林道末端。在相片基本圖中可見有條林道支線自溪南山駐在所址分叉出來,於稜線西側之字下降,但也有像此時所見,暫稱支線中的支線,開闢在人造林中,未繪於相片基本圖裡。

為了在等高線頗密的地帶開闢路線,此路以極多之字轉折換取爬升空間。令人不解的是,林道沿途尚有許多地形良好的地帶,當初為何特別選擇於此造林。

除了林道時期的垃圾,更偶爾出現清酒瓶與啤酒瓶,想必是自上端滾落,也讓人更確定駐在所的位置應如推測。

一路順著支線接上主線,林道分叉處即是海拔約1750m的小山頭,仍隱約可見舊時古道在下半山腰。攀上小山頭西側,便見一片邊有駁坎的平臺,果然是溪南山駐在所最上層。除了顯眼的彈藥庫之外,還有不久前為了尋找在溪南山失蹤的尋蟲者,由搜救隊伍所搭的雨布寮。

溪南山駐在所為此監視區的監督駐在所,是配有警部補的重要據點,包含職員共二十餘人的編制,若再加上警丁與眷屬可能更為龐大。不過就目前尚存約三層平臺,加上更西側下方數十公尺處功能不明的平臺來看,似乎仍有擁擠之感。看到附近有近代興築的龐大蛇籠堆,也了解此地在林道時期應有不少擾動,以致難窺原貌。

在林道尚未開闢之時,古道的路線可能是繞行此小山頭而過,並有引道連接駐在所。但觀察今日林道路線直接挖穿小山頭東側土石而過,駐在所也因此躲過被推平的命運。而這座小山頭在過往應是重要的防守之地,順稜便見一道壕溝轉折而上,可能是防禦設施。

在關山越嶺道路還未興建之前,這裡與一稜之隔,往北延伸至寶來的六龜特別警戒線,構成與拉荷阿雷相對峙的防線。早年鄰近的興津、蒲原等據點本就不平靜,大關山事件發生後,這裡更成為前線,氣氛一時緊張。這些設施的出現,也就不那麼意外了。

花了許多時間記錄著彈藥庫,此庫房建立的年代未明。雖然在高雄州警務相關資料尚未尋得線索,若參考臺東廳管內概況與事務概要的記錄,可發現昭和7年(1932年)曾於壽、ブルブル、トアバル、サクサク、大武支廳等據點新建銃器彈藥庫,這些據點皆是砲臺或監督駐在所,不排除溪南山彈藥庫也是同期所建。

乍看之下,這座彈藥庫的格局與壽駐在所彈藥庫相同,就連尺寸也差不多,但有些細節卻讓人端詳許久。例如門口的兩層階梯,印有可能可加強防滑的方格圖樣,看起來有些鬆餅樣貌的趣味;牆面以拉毛處理而顯粗糙,不知是否有特別的功用;有別於牆面,窗框則以磨石子處理而顯平滑;最醒目的是有一形似「示」字圖樣,設於南側牆上部。

此符號是「臺灣總督府警察旗章」,由上部黑色橫條和下半部紅色的「ホ」所組成。最早在明治30年(1897年)十二月訓令第百六九號中,公告為臺灣總督府警察署分署旗章;明治34年(1901年)十二月訓令第四百二十三號又廢除此令,並公告此臺灣總督府警察旗章,明確制定其底色、線條粗細、間隔等規格。此圖樣同時與日本通用,亦為朝鮮總督府警察旗章,於戰後廢止。唯獨水上警察旗仍保留這一符號使用至今,且頂端再加上日章的樣貌,幾乎和戰前相同。

除了此地之外,桃園大廟口派出所也將警察旗章使用於建築物立面,都是獨特的符號遺存。若細看彈藥庫的旗章外圍,還會發現抓捏出形如穗狀的圓框,再加上先前提到的階梯、牆面、窗框等細部處理的多樣性,都讓人感受到建造者別有用心之處。

如今林道阻斷,在不遠處的崩壁頂看著群山,想起這裡曾經是車來車往之地,此時卻像孤島一般。無論是當年下車便能一探的時期,或是要多花上不少力氣才能抵達的現在,這裡一直都是個離人世不遠,卻被遺忘得相當遙遠的地方吧。


謎霧

離開駐在所之前,再順著林道東行至大稜處,感受古道曾經的視野與坡度。

沿路龐大的輸水系統已無水流,更有空蕩蕩的荒城之感。掉落在林道上的牛樟殘材仍發出幽香,讓人陷入仍有尋菇人足跡的過往想像,但更讓人掛在心上的,其實是那幾個月前消失在這山區的尋蟲人身影。這趟走在山上,總會不切實際地想著是否會在某處相遇,但人畢竟如此渺小,又如何能在這廣大的森林相會呢。

回到營地的途中,繼續品味著別有一番風味的河床風景。動物們的足跡交錯於河床兩岸,也有不少引人興趣的澤蟹殼,連帶吸引著聞香而來的棕簑貓,讓這看似荒蕪的河床充滿生機。

一隻黑影浮動於眼前小潭,倏地鑽入石縫。雖然只有剎那一秒,仍能辨認那是一尾長約五公分的小魚。這時才想起Masuskan這個地名,正是指魚多之地。

小魚的出現仍讓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畢竟八八風災使無數深潭被掩埋,雲山橋也成為歷史,歷經這樣劇烈變動,小魚仍延續著這個地名曾擁有的力量,默默在那堀水潭游動著。

小魚讓我們見到生命存活的堅強,為心中帶來真切的鼓舞。
久違的雨在這時降下,揭開鋒面將臨的序幕。雲霧又開始聚攏,就像這裡的許多謎團一般,於我們曾行走的境界上徘徊不去。那消失人影,還有未知的山椒魚,也許仍在山裡某個角落等著...


自藤枝南望,與舊照輪廓相近的山景

林道約4.25K處,頭前山駐在所的痕跡已被林道改變得所剩無幾。

溪南山駐在所上層平臺,留有槍械彈藥庫一座。

階梯印有重複的格狀圖樣
除了可增加摩擦力外,在視覺上也顯得活潑不少。

南側牆上端的警察旗章符號

溪南山附近往鳳崗山望去
想像這曾是耕地與森林鑲嵌的山景
當人離去後,Masuskan依然蘊藏力量,讓這裡的生命延續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